世紀之交的美國掀起的頁巖氣本土開發熱潮,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能源“革命”,堪稱21世紀最重大的能源創新。2000年到2010年,美國頁巖氣占美國天然氣供給量從1%迅速上升至23%。低廉的成本不僅使美國成為氣價最低的國家(歐亞氣價是其3倍以上),而且對石油的比價優勢也很明顯,油價是其氣價的6倍以上。
這場革命不僅在過去十年間改變了美國的能源結構,而且還將在未來深刻影響全球的能源格局,甚至工業格局。在美國,天然氣發電機組占到全部裝機容量的四成以上,而且不再新批燃煤發電機組;美國第一個液化天然氣出口基地將在2015年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產量,一期規模產能達260億立方/年,變身能源出口國,美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影響力將增強;美國工業將享受用氣的成本優勢,甚至可以匹敵亞洲低廉的人力成本,而最先受益的是化工行業,將獲得廉價的乙烷等原料;天然氣汽車也會大量推廣,進一步降低交通支出。
我國較高的能源對外依存度使得本土頁巖氣的開發顯得尤為迫切。雖然我國頁巖氣資源潛力巨大,而且政府高度重視,但是仍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障礙:我國地質條件較復雜,而且技術落后美國十年以上;管網建設滯后,骨干網少,缺少地方管網;前期投入大,需要財政補貼、稅費減免等政策大力支持;社會資本投資熱情很高,但是需要有打破壟斷、公平參與的實質性體制改變。
雖然存在現實的障礙,但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積極因素:目前已初步掌握頁巖氣壓裂技術;設立頁巖氣為獨立礦種,社會資金準入勘探開發,打破油氣專營權壟斷格局;優選頁巖氣區塊,第二批探礦權招標即將完成;正在研究制定具體補貼政策,設備免征關稅,減免探礦權和采礦權使用費;開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打開了氣價的上調空間,頁巖氣的市場化定價可期。最新的一個進展是,西氣東輸三線近日開工,首次將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引入油氣管道這樣的天然氣壟斷行業,在我國能源領域走向市場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也是央企落實“非公36條”、打破行業壁壘的一次重要嘗試。
但是業內人士也表示,民營企業參與頁巖氣開發面臨多方面風險。高風險、高投入的油氣行業,同時也是高技術行業,國內頁巖氣開采才剛剛啟動,民營企業的資源掌握程度較低,對油氣領域的熟悉程度也很低,抗風險能力自然也低。若天然氣定價、補貼等政策跟不上,一般民營企業承受不起這樣的虧損。
中標企業后續的投入將存在眾多變數,比如,按照招標要求,在500平方公里范圍內最少打兩口井,如果沒開采到頁巖氣,還得繼續打新井,新增投入不菲。
據介紹,雖然中國的頁巖氣開發前景較大,但民企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實力較為薄弱,一旦涉足勘探開采領域,能否盈利以及何時盈利尚屬未知,民企需提前打好“預防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