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已有百家以上廠商投入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制造,且數量還有增加的趨勢。然而薄膜太陽能電池細分下又有不同的技術,各領導廠商間的發展亦互有差異。以下為小編整理的全球部分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企業(排名不分先后)。
國內
1.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
專業從事薄膜太陽能組件研發、生產,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薄膜太陽能發電系統的設計、安裝和運營管理。昌盛日電在青島市擁有占地面積316畝,建筑面積14萬平方的大型薄膜太陽能生產基地,已建成薄膜太陽能組件生產線2條,產能達到50兆瓦,在建總產能達到300兆瓦。 由昌盛日電自主研發的非晶硅薄膜太陽能組件AM120-140C-B系列產品最大額定功率140Wp,穩定轉換效率:9.09%,分別取得了中國建材安全檢驗中心授予的“3C產品質量認證”、國際標準化組織授予的“ISO質量體系和生產安全體系認證”、德國技術質量協會授予“TUV認證”和中國質量檢驗中心授予“金太陽認證”,產品制造工藝和產品性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成為國內少有的從生產體系、生產安全、產品性能得到全方位認可的光伏太陽能產品。
2.拓日新能源
拓日新能作為一個全方位垂直整合的太陽能產品生產及銷售公司,擁有從單/多晶硅電池芯片組件,薄膜電池組件,太陽能獨立系統到超白光伏玻璃的一系列生產線。自從1992年作為中國第一的薄膜電池組件生產商起步以來,拓日新能于2005年開始從事于單晶硅和多晶硅電池和組件的生產,已經成為了迄今為止中國最多元化的太陽能產品生產廠商。
3.保定天威保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天威保變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作為兩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的保定天威集團有限公司的主體企業,天威保變秉承并發展了原保定變壓器廠主要優良資產和大型變壓器科研成果及產品品牌,已實現國有股份制改革并成為滬市A股上市公司。公司立足于河北“打造沿海經濟強省”和保定市“打造保定•中國電谷”的戰略規劃,大力發展變壓器、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設備以及其他輸變電產業,建設中國新能源生產基地。目前,公司已成為1000kV級及以下各類變壓器、互感器、電抗器、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設備、高壓套管、變壓器專用設備以及IT技術等多產業的綜合經濟實體。
4.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泰科技以先進金屬材料為主導產業,在“非晶/納米晶帶材及制品、發電與儲能材料及制品、難熔材料及制品、粉末材料及制品、磁性材料及制品、焊接材料及制品、生物醫用材料及制品、工程技術及裝備、高速工具鋼及人造金剛石工具等十個材料領域,為全球高端客戶提供先進金屬材料、制品及解決方案。多年來,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國防建設和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5.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
尚德公司創始人兼總裁施正榮先生曾留學澳洲,并獲得太陽能薄膜電池專業博士學位。上海研發中心同時還包括一個薄膜電池制造中心,該制造中心將于2008 年投入使用,到2009 年可達到50MW 的生產能力。2009年4月,尚德電力于啟動碲化鎘薄膜電池項目,項目由四川大學、無錫尚德公司共同組建,雙方成立了四川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其中四川大學光電研究所部分專家擁有部分股權,但控股方仍為無錫尚德。目前尚德的碲化鎘電池的轉化率已達到8%左右,而實驗室水平在13%~14%之間。
6.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
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5月18日,主要從事高性能太陽能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和銷售。2007年2月7日,晶澳太陽能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7.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
正泰太陽能專注于尖端光伏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是中國大陸首家大規模量產高效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光伏企業,可以同時為客戶提供單晶電池組件、多晶電池組件,以及“非晶/微晶”高效薄膜電池組件,是中國光伏企業中產品線最全的企業之一。同時依托母公司“正泰集團”,正泰太陽能率先成為光伏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可為客戶提供全套的硬件產品和光伏系統建設服務。
國外
1.SHARP(夏普)
夏普的歷史是從創始人早川德次1912年在東京創立金屬加工業開始的。1915年早川先生發明了名為“Ever-Ready Sharp Pencil”的金屬活芯鉛筆,這在當年可謂風靡一時。這就是現在的夏普公司名稱及商標的由來。之后,夏普相繼開發出日本首臺礦石收音機、黑白電視機以及世界首臺全晶體管電子計算器等產品,逐步發展成為生產家電產品、通信設備、還有太陽能電池及液晶面板、LED、LSI 等電子元器件的綜合型電子廠商。SHARP的薄膜太陽光電部門成立于2005年,2007年a-Si/μc-Si模組的營收約為200萬美金,產品主要銷售于德國及日本。
2.First Solar(福斯太陽能)
First Solar公司是世界領先的太陽能光伏模塊制造商之一,生產基地位于美國、馬來西亞和德國等的。至2009年,公司產能已超過1千兆瓦峰值(GWp)。 與此同時,FirstSolar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碲化鎘(CdTe)薄膜光伏模塊制造商。與傳統的晶硅技術相比,使用碲化鎘專利技術的太陽能發電量更大,并擁有更低廉的生產成本。FirstSolar在業內率先實現了每瓦成本低于一美元(85美分),并于2009年6月宣布:到2014年,公司會將每瓦的制造成本降至52-63美分 。
3.Global Solar(陶氏化學)
美國的Global Solar Energy在1996年成立,2004年開始小量商業化生產,目前約有40名員工, 2007年產量4MW,營收約一千萬美金,平均售價約$2.3/W, 2008年預計產能75MW,其產品效率據其2008年初宣稱已可達到10%。除了玻璃基板的CIGS模組,金屬基板的可撓式CIGS產品為其主力,以卷揚式制程(roll-to-roll)制作,其可撓式產品于2007年通過美國軍方MILSTD-810E 的認證,除了軍用規格,也朝民生規格發展,與德國最大太陽能模組廠Solon AG合作,并于德國Berlin-Adlershof區投資3,000歐元建立產能30MW的生產線。
4.Antect Solar Energy
德國的Antect Solar Energy AG成立于1998年,在2006年與First Solar是唯一兩家商業化生產CdTe太陽能電池/模組的廠商,然而隨著First Solar的快速擴張,Antect Solar在2007年仍維持10MW的產能,預估2008年則為25MW的產能。Antect Sola宣稱其2007年模組效率可達7.5%。
5.Solar Frontier(昭和殼牌石油株式會社)
目前日本第二大的CI(G)S太陽能模組廠商為Showa Shell Solar K.K.,產品為CIS(不含鎵)太陽能模組為日本昭和石油(Showa Shell Sekiyu)的全資子公司,于2006年10月成立,2007年7月開始商業化生產玻璃基板的CIS太陽能模組。宣稱其模組效率可達10.5%,2007年營收約1,000萬美金,主要工廠位于日本宮崎縣,未來產品預計銷往日本及歐盟國家,2007年與2008年產能規劃為20MW,宮崎縣的第二工廠規劃年產能60MW,預計2009上半年開始運作,宣稱屆時將成為全球最大的CIS模組生產中心。
6.United Solar
United Solar為美國的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ECD Ovonics)的全資子公司,成立于1990年。2007年,美國的United Solar以48MW的產量成為薄膜太陽能電池第二大生產商,也是硅薄膜技術的最大生產商。相較于多數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廠商的產品仍以單層a-Si、硬式玻璃基板為主,United Solar卻是以摻鍺的三層結構(a-Si/a-SiGe/a-SiGe Triple Junction)、以可撓式的不銹鋼金屬基板為主力產品,產品優勢在于容易與建筑、屋頂結合應用。
7.G24 Innovations
英國G24 Innovations Ltd.(G24i)自稱世界上首家生產商業化應用等級DSSC的公司,成立于2006年,為美國Kanorka Technologies公司所投資,Kanorka公司的則技術來自DSSC技術研發始祖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M. Gratzel團隊,然Kanorka為美國軍方所資助,在商業化方面則是投資G24 Innovations來實現。G24i于2007年10月建立了DSSC30MW的試產線,生產線具有在不到3小時的時間內制造長約1/2英里(約800m)的太陽能電池的能力,速度為每分鐘4m以上,然而推測其商業化模組產品轉換效率僅為3%,但是該公司將通過大量生產來降低制造成本,憑藉降低每瓦的發電成本與現有的太陽能電池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