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12日在2012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回答《經濟參考報》記者提問時表示,“十二五 ”期間,節能環保重點項目的投入將達3.6萬億元。
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12日在電話中確認,這一數字高于《“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2萬多億元的投資規模,也高于“十二五”節能減排重點工程的2.3萬多億元的投資規模。
上個月發布的《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顯示,初步測算,“十二五”時期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需投資約23660億元。
另據《“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測算,到2015年,我國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上萬億元投資;節能服務總產值可突破3000億元;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市場空間巨大;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超過8000億元,環境服務總產值將達5000億元。
經濟發展多一份環保責任擔當
有一次,筆者去山西某地的礦區,夜晚跟一位礦區領導聊天,聊著聊著,這位領導突然說要回家接水。我深感驚訝,問是何故?他回答:因為當地采礦太多,地表塌陷嚴重、植被和水系被完全破壞,每天只能按時統一供水兩小時,過了這個時間就沒有了。
后來筆者了解到,和這個礦區有類似情形的地方,還不在少數。很多產煤地區,地下被挖空,淺層水系遭破壞;地表被煤矸石占據,不但良田被毀,而且會自燃,散發大量有害氣體,嚴重污染環境。
有些類似的地方,已不適合人居住。附近的居民,有錢的已遷居,沒錢的就地忍受惡劣的環境和生活的不便,或等待政府給他們另找地方聚集居住。豐厚的礦產資源,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富裕的生活,反倒是一些外地或有關系的開采者,賺了錢就一溜煙走了,把環境風險和災難留了下來。
這是典型的環境不公正現象,隨著居民環保意識的增強,此現象引發的當地居民與采礦者之間的矛盾沖突,正日益增多。他們開始要求盡量回避環境風險,或至少與獲益者公平分配,共同承擔這些風險。
同樣情形,在一些地方政府項目引進上,也存在因環境不公正和信息不透明導致的群體性事件。長期研究群體性事件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單光鼐將環境問題與違法征地拆遷、勞資糾紛一起,稱為引發沖突的“三駕馬車”。有統計顯示,近年來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年均增速約30%。
一方面要發展經濟,我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階段,另一方面資源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增大,環境風險處于“高發期”,居民環保意識處于“升級期”。如何處理好兩者矛盾?除了需要在環評上嚴格公正外,還需政府與居民開誠布公,信息透明,把得失利弊說清楚。
比如四川什邡的宏達鉬銅項目,當地政府努力引進來,目的本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群眾就業、改善民生,但居民擔心該項目帶來環境污染。政府做的是加法,居民做的是減法,兩者如果信息不對稱,就容易引發沖突。
所以,大項目不是不該建,關鍵是怎么建,建在哪里,有沒有充分吸納民意、充分論證。在地方施政過程中,在經濟發展同時,再多一份環保責任擔當,或許事件就會朝更理性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