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對傳統的陶瓷產業采取分類指導的政策措施,以節能減排為切入口,在淘汰、轉移一批落后企業的同時,扶持壯大一批優勢龍頭企業,精心打造“世界陶都”,對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陶瓷生產有著悠久歷史的佛山市,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國外建筑陶瓷生產線后,迅速走向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現已發展成為產業基礎雄厚、體系完備、輻射面廣、知名品牌眾多的地方支柱產業,被國家有關部門和協會認定為全國最大的建筑陶瓷生產基地和建筑衛生陶瓷出口基地。
然而,經過20多年的發展,佛山的陶瓷產業面臨十分突出的問題:一是高能耗、高污染;二是資源約束加劇;三是整體競爭力不強。經過縝密的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佛山市及所屬各區政府推出的各項具體政策,在陶瓷產業的調整提升工作中發揮出積極有效的引導作用:一是資金扶持,如禪城區財政及陶瓷生產重鎮南莊鎮分別拿出5000萬元和1億元作為陶瓷產業整治工作的專項資金,每搬遷或關閉一個企業給予50萬元的補貼等。二是產業轉移,各級政府通過各種經貿協作渠道,鼓勵和支持一些陶瓷企業到省內外原材料豐富、能源充足、市場廣闊的地區去發展陶瓷制造業,將屬于企業轉出地稅收分成部分,全部返還給轉出的企業。三是幫助關閉或轉產后的企業安置好職工,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對這些企業騰出的土地或廠房用于“騰籠換鳥”引進新的建設項目,給予優先享受“三舊改造” 的有關優惠政策。
據佛山市經貿局統計,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市已有144家約占總數50%的建筑陶瓷企業自行轉產、結業或被依法關閉。作為佛山中心城區的禪城區,關閉或轉產的企業已占該區陶瓷企業總數的近70%。
環境質量的改善能更直接地反映調整后的效果。據禪城區環保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月至9月,全區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同比下降了15.94%,二氧化氮含量同比下降了7.4%,可吸入顆粒物含量同比下降了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