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工業節能“十二五”規劃》,制定了20個產品單位能耗指標,提出了9大行業節能途徑與措施,以及9大重點節能工程投資需求。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9個重點節能工程投資需求達5900億元,節能量預計達到23500萬噸標煤,其中工業鍋爐窯爐節能改造工程投資900億元,節能4500萬噸標煤,余熱余壓回收利用工程投資600億元,節能3000萬噸標煤。投資渠道包括社會投入、企業投入、地方及中央財政投入,對于陶瓷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提升機遇。
據小編了解,這次被列入工業節能規劃的包括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機械、輕工、紡織、電子信息等重點行業,到2015年,這些重點行業的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比2010年下降18%、18%、 18%、20%、20%、22%、20%、 20%、18%。節能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十二五”期間實現節能量6.7億噸標準煤。
對于建筑衛生陶瓷來說,將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力度,推廣瓷磚薄型化和潔具輕型化技術;鼓勵使用以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為主的清潔燃料;提升大型化、智能化、節能化生產裝備的使用率,以及關鍵設備自動化、連續化運行能力和工藝創新,重點推廣快速干燥、大型噴塔和泥漿減水等技術以及富氧、全燃燒等節能環保型窯爐; 示范推廣二次能源綜合利用等節能技術;研發推廣連續化大噸位球磨機等裝備。促進陶瓷加工、成型、干燥、燒成等重點工序能效水平提升。
高能耗一直是困擾陶瓷行業的難題,每一次新的政策出臺,都不同程度的促進了行業研發出更高新的生產技術,由此也帶動了行業的不斷提升和發展,出現了建筑衛生陶瓷生產技術一次又一次的飛躍,這一次的節能規劃出臺,也必將使陶瓷行業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提升機遇。黎川陶瓷產業的逆勢崛起為這一論斷提供了得以證實的空間。
今年以來,黎川縣大力開展“三大戰役”突破年活動,全力打好工業強攻戰,揚優成勢做大做強陶瓷產業。該縣成立陶瓷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制訂《黎川陶瓷產業發展綱要》,設立陶瓷產業發展專項基金600萬元,用于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平臺建設及重點科技項目攻關。同時,在縣工業園區內規劃了1萬畝的陶瓷專業園,并投入資金4200萬元,加快園區道路、電力、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
優化產品結構,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該縣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 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鼓勵企業推進新產品研發,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該縣一方面組織本地企業家“走出去”,到北京、上海、南昌、景德鎮等城市與國內相關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結親”,開展產學研合作和科技對接活動;另一方面大力“請進來”,通過舉辦經貿洽談會、建立培訓研發基地等形式,邀請國內外科研院所來與當地企業“零距離” 對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康舒公司引進國內最先進的耐熱瓷生產技術,開發出藥燉煲、高壓電飯煲等150多個耐熱瓷新產品;九州公司生產的比格牌潔具被評為“中國十大最有發展潛力衛浴品牌產品”;環球公司開發的鎂質強化瓷工藝技術填補了省內空白。據統計,該縣陶瓷企業每年投入科技創新資金達6000多萬元。
該縣先后出臺一系列獎勵政策,調動陶瓷企業創名牌的積極性,提升產品檔次。縣工商、質監等部門也積極引導陶瓷企業開展“重質量創名牌”活動,推動企業采取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提高產品質量,重點扶持5家日用耐熱陶瓷企業爭創國家、省級名牌。目前,黎川已擁有兩件全國馳名商標、5件省著名商標。
為拓展陶瓷產品銷售市場,該縣改變過去坐等訂單上門的做法,主動上門為產品找“婆家”,每年組團參加國內外陶瓷博覽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設立500余家銷售窗口和信息站。黎川縣的成功并非偶然,緊握機遇,敢于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