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鑄造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基礎,得到了蓬勃發展。鑄件總產量自2000年起連續10年居世界首位,2008年達到3350萬噸,約占世界鑄件總產量的1/3。目前鑄造企業總數約3萬家,從業人員超過150萬人,我國是名副其實的鑄造大國。鑄造業的發展有力推動著機械工業、航空航天工業、國防工業等的進步,尤其推動著中國汽車、機床等產品穩步走上國際市場。協會人士羅百輝指出,我國目前的鑄造產業在平穩的發展態勢中穩步增長,這將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據羅百輝稱,我國鑄造產業發展目前已經取得三大進步:
(1)鑄造合金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比強合金應用比例顯著提高;近年來,球墨鑄鐵、等溫淬火球墨鑄鐵和蠕墨鑄鐵在機械產品中廣泛應用;高性能鋁合金和鎂合金也得到廣泛的應用。
(2)鑄造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國已能自主生產大型水輪機、汽輪機及燃氣輪機、風電及大型發動機缸體、缸蓋等質量要求高、技術復雜的大型鑄件。大型鑄鍛件受制于外國人的情況已經改觀。當前我國生產的最大球墨鑄鐵件為135t,最大的鑄鋼件為520t,已有40余家能生產單件重30t以上的鑄件。已有少量鑄造企業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3)管理現代化,節能環保意識增強。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和重要保障,我國很多鑄造企業通過了ISO9001、ISO14001、OHS18001認證,現場實施5S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已經成為鑄造業的共識。同時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不斷增強,在除塵環保方面的投入持續增加,舊砂再生,廢水、廢油回收利用率越來越高。
“我國鑄造業產量已經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產量是位于第二位的美國總產量的3倍左右。”羅百輝認為,我國鑄造業大而不強的特點依然存在,產業集群的現代化程度依然不夠。
羅百輝指出,以鑄造工業園區、鑄造產業集聚區為載體,以鑄造行業準入制度為抓手,以科技為支撐,市場配置與政府導向相結合,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實現各地區鑄造產業的優勢互補和集群效能,促進管理精益、技術進步、產品升級,促進節能減排和資源優化利用,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諧型的高效益、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實現我國鑄造業由大變強的戰略舉措。
明確產業規劃布局促進鑄造升級發展
據羅百輝稱,目前我國鑄造產業應明確總體規劃與布局。其體系框架主要包括鑄造原輔材料產業集群、鑄造裝備產業集群、特色工藝鑄造產品與區域產業集群、特色鑄件產業集群、鑄造行業教育培訓基地、產業鏈延伸相關產業集群、鑄造研發中心和鑄造專業會展與網刊等鑄造文化產業等八個方面,重點培育、支持特色產業集群的建設與發展。為我國鑄造產業的發展做出詳細的區域規劃,同時也為我國鑄造產業集群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我國鑄造產業的轉型升級做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