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建材投資有限公司第二期60%的礦井資源整合補償款已經全部到位,魯塘礦區各礦井股東分批次前往魯塘鎮政府兌現補償款。碧塘村的何贊波正籌劃著怎么把這筆款投入到他種的茶油林里。
昔日:全村人都在埋頭挖礦
素有“煤炭之鄉”、“石墨之都”美譽的魯塘鎮近年來正在謀求“華麗轉身”,轉變發展方式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關閉礦山,讓黑色產業向綠色轉型,單一的礦業經濟向多元化經濟轉變。
魯塘微晶石石墨占全國總儲量一半以上。因為如此豐富的礦產資源,當地村民長期以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全鎮約有80%的人口直接從事煤炭石墨開采、加工和運輸業,75%以上戶頭持有礦山股份。
據一位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在鼎盛時期,魯塘鎮礦井數量曾達到過600多條。依托著礦產資源的優勢,許多村民都成為了腰包鼓起的礦老板。
“沒想到礦井會關這么快”,魯塘鎮碧潭村村民何贊波談起礦井的事還有點回不過神來。60年代末出生的何贊波今年43 歲,在他的記憶中從懂事起,所見所聞都與礦井分不開。
碧潭村全村500多戶,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在挖礦。“那時候,大家都不耕地,男男女女全部在挖礦。”何贊波回憶當時的情景,而他自己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步入這個行業。
與何贊波類似出身的礦老板,在魯塘鎮非常多,他們大多年紀相仿,是魯塘鎮第一批乘上“開礦致富列車”的人。政策的變動,讓他們不得不從礦井里抬起頭,正視前方的路。
現在:全村人尋思讓土地變綠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要求,從2006年開始,政府依法對魯塘礦區進行整頓關閉兼并重組整合。何贊波從中嗅出了不一樣的味道,他知道做礦井不是長久之計,最先踏上了轉型之路。
2007 年,何贊波等12個礦老板創建了北湖區魯塘鎮碧香源油茶農民專業合作社,率先在碧潭村清水塘等地種上油茶林,成了先知先覺的那部分人。當時,煤礦還未關閉,茶樹收益要8—10 年,他們計劃“以礦養林”。
2010 年,魯塘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按要求推進魯塘礦區整頓關閉,鎮內幾乎所有礦區不是變賣給企業就是關閉。何贊波的計劃沒有趕上變化,但是茶油林的種植還不能停,補償款成了茶油林的前期投入。
“不可能再走回原來的老路了,雖然茶油種植時間長賺錢難,但熬過去了就是無限生機。”何贊波堅定地告訴記者。通過近五年的努力,何贊波的油茶林已頗有規模,面積6670余畝,建成廠房、倉庫1920平方米,職工住房480平方米。
“去年第一批茶籽掛果出油500多公斤,平均80元/公斤。茶林全部成熟后,預計每年產生利潤可達700多萬元。我們現在推出了‘郴香源’品牌精煉茶籽油。”何贊波的目標是建成萬畝茶林,而這個目標已經不遠。
魯塘鎮現在已經初步形成了四個農業產業綠色基地,每個基地都有了自己的“領頭羊”,太山里養牛基地、碧潭油茶基地、新屋背養魚基地等一大批精品項目上馬;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瓜果種植、藥材種植和優質烤煙種植初見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