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ells也倒了!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制造商之一,德國Q-Cells公司在對此前計劃的幾項債務重組方案進行評估之后于4月2日宣布破產,稱除此之外別無選擇。目前,Q-Cells已經向法院提交了破產申請書。
這一爆炸性消息震驚了整個太陽能產業,尤其是德國,這不得不說是該國一個巨大的損失,更讓搖搖欲墜的德國太陽能產業雪上加霜。作為老牌太陽能產業大國,近幾年該國正處在一個產業轉折點,面對亞洲光伏制造商的洶洶來襲,德國已然招架不住了,不少分析師稱,隨著Q-Cells的破產,德國輝煌的太陽能業績基本算是一去不復返了。
受國際市場太陽能設備價格大跌、產能過剩以及政府補貼大幅下調等因素影響,德國太陽能行業在風雨飄搖中開始逐漸褪色。去年12月,德國太陽能企業Solon公司和Solar Millennium公司相繼宣布破產,前者已被印度企業Microsol收購,后者的兩家美國子公司也向當地法院申請了破產保護。今年3月,又有3家德國公司先后宣告破產。
也許,福島核泄漏事故促使德國“棄核”的決定,讓業內加大了對可再生能源的希望,并預計太陽能產業有望再現輝煌,然而這一預計并未實現。相反,德國補貼的大幅下調,加上亞洲的強有力競爭,讓破產悲劇接連發生。
Q-Cells做出這一決定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此前它還被視為“未來的”能源公司,甚至2008年金融危機時依然在不斷進賬。不過,這個被業內戲稱為“賺錢機器”的光伏制造商,依然沒能抵擋德國太陽能江河日下的壓力,宣布破產也是無奈之舉。
2008年,該公司市值達到80億歐元,而到了2011年,由于產品價格下跌等問題的影響,該公司的運營已陷入困境,虧損約8.46億歐元,營收10.2億歐元。這一事實足以證明,計劃趕不上變化,即使是再大再好的公司,在面對行業變化的時候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才能抵擋迎面而來的沖擊。當然,我不否認大經濟環境是導致公司運轉不靈的部分原因,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危機來襲時,公司能否做出最正確的商業決策。
就拿德國太陽能補貼來說,不管國家出于何種目的而中斷了補貼,光伏商必須從自身就開始調整,然而頗具諷刺的是,大部分光伏商并沒有及時擺脫這種依賴性,市場是瞬息萬變的,等到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時已經來不及了。
必須承認,補貼政策的確算是一個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有效手段,但隨著該市場的日漸成熟,其影響力也進一步擴大了,這時候如果再不“斷奶”,反而會讓光伏商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良性競爭可以幫助公司在擁擠的市場快速成長起來。
Q-Cells的破產必須是個警醒。從技術方面來看,太陽能電池板比較容易復制和生產,而由于德國的勞動力和生產力相對較高,因而該國的太陽能生產商通常采取外包手段。該公司首次開始把其大部分生產量外包到馬來西亞是在2011年夏天。但是,就在那時它還天真地認為,德國長久以來的太陽能主導地位根本不會受到亞洲生產商的沖擊,顯然它錯了。
事實上,德國目前基本已經實現全自動化,但生產成本仍然比亞洲國家要高,如中國,該國對太陽能產業的鼓勵支持態度,更加提升了該國光伏商的地位,甚至為他們提供頗具優惠的利率貸款。
早前,Q-Cells已經露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態度,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耐丁預計2012年仍將是太陽能產業非常困難的一年,過剩產能仍會是光伏產品價格的“殺手”。就像他說的:“我們在2012年已經投入了很多資金,但是市場仍不見好轉。”
Q-Cells絕不是最后一個倒下的德國太陽能企業,德國太陽能產業正面臨一輪重新洗牌。不過,市場洗牌雖會對個別企業帶來不利影響,但整體上是健康有利的,我相信太陽能產業在經歷陣痛期后將逐漸恢復穩定。
對德國來說,若想持續地發展下去,必須重視全球化策略,具備長遠眼界,如果公司僅瞄準德國市場,生存空間將極其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