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投資大師巴菲特的名言正成為當前國內光伏業困境的寫照。
曾讓無數投資者拎著錢袋大舉殺入、制造了高速增長神話的光伏業還在寒冬中苦熬:外需低迷、產能過剩、價格戰、雙反調查……一個要依靠陽光照射生存的行業如今卻被濃厚的陰霾所罩。
內外交困,原本靠簡單擴張產能就能賺錢的光伏企業不得不悄然調整路子,或延伸產業鏈,或急攻國內市場,或發力品牌塑造,以避免在行業洗牌潮到來以及海外市場補貼政策退出時成為被吞噬的對象。
光伏行業 陷“十面埋伏”
“沒想到現在光伏業這么難做了,看來還是等形勢明朗了再進入吧。”在太陽能光伏展區轉了一上午之后,來自青島一家投資機構的杜經理對記者感慨道。
這是發生在23日濟南國際會展中心的一幕。2012第六屆中國(濟南)太陽能利用大會暨展覽會在這里如期舉行。盡管主辦方表示本屆展會參展企業500余家,預計參觀觀眾將達7.3萬人次。但記者注意到,展館內冷熱不均的現象隨處可見。
在太陽能光熱展區,眾多參展商展位人氣十足,除了皇明、桑樂、力諾等省內知名品牌的展臺被客商包圍之外,連一些并不具名氣的小廠商展臺產品前也有不少觀眾駐足。而在太陽能光伏展區,除了巨幅廣告牌和熱情發放材料的工作人員,前來詢問的客商并不多,展區后方有幾排展位都沒有企業入駐。
“跟幾家參展商聊下來,對今年的市場都不怎么樂觀,行業能否復蘇前景不明。”一直在關注光伏市場的杜經理本想借此次展會和光伏企業搭搭線,以便下一步開展投資計劃,但業界悲觀的聲音還是讓他打消了進入光伏業的想法。
杜經理的感受正映照了當前光伏業“十面埋伏”的困境。
經歷了2010年光伏制造商產能擴張大躍進之后,曾經日進斗金的光伏產業迅速滑入下降通道。2011年11月下旬,中國在美上市的光伏企業發布三季報,8家光伏企業僅大全新能源和晶科能源贏利,其余6家均出現不同程度虧損。四大光伏巨頭英利、尚德、天合光能、賽維LDK四家企業共虧損2.9億美元。
盲目擴張導致的產能過剩正成為行業發展的大敵。從全世界角度看,2011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27.79GW,同比2010年的17.5GW,大幅增長62.97%,而全球平均產能利用率不到60%。
在占全球80%光伏需求的歐洲市場,受歐債危機影響,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中國主要光伏產品出口國紛紛削減光伏產品補貼,這讓中國光伏業原料市場兩頭在外的弊端再次暴露,最近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提出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更是加劇了出口壁壘,中國光伏企業在價格戰中深陷虧損泥潭。
“去年整個光伏行業都比較低迷,進入的企業多,終端產品競爭激烈。”山東大海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李巖美告訴記者,激烈的價格戰讓一些企業因擔心價格再跌而急于拋售庫存產品,而這反而更加劇了價格的下滑,陷入惡性循環。
賽迪智庫光伏產業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去年國內光伏行業利潤率從139%下滑到20%,半數以上的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已經停產,30%大幅減產,10%至20%小幅減產或努力維持,并已開始不同程度裁員。
應對雙反,退或進的抗爭
“從今年開始,東營光伏已停止了光伏產品的對美出口。”東營光伏太陽能有限公司山東大區經理相承東對記者說道。
作為我省光伏業領軍企業之一,2011年這家企業90%的銷售收入來自出口,自去年10月份美國發起雙反調查以來,東營光伏就聯合國內4家被初裁為傾銷的光伏企業積極參加抗辯應訴,但最終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雙反’對中國大多以出口為主的光伏企業肯定是有影響的。今年我們基本對美國市場停止了出口,國外市場大部分集中在歐洲、澳大利亞和印度。”相承東表示,美國“雙反”中的另一項反傾銷稅率初裁將在今年5月17日進行,到時稅率還會增加,“雙反”帶來的后果會更加嚴重。屋漏偏逢連陰雨,目前讓省內企業更加擔心的是,印度也已經發起了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歐盟也有可能會采取類似措施,海外市場的風險漸行漸近。
相承東告訴記者,公司目前正加大對國內市場的開拓力度。2011年成立的山東大區正是實施內銷戰略的體現,下一步國內市場所占比重會進一步增大到30%左右。
相較于東營光伏的部分退出,省內另一家光伏大佬力諾光伏集團則選擇了主動出擊。為應對海外市場越來越頻繁的貿易摩擦,力諾光伏去年就搶先收購了美國一家光伏企業,實現了光伏產品的海外生產和銷售,此舉不僅避免了“雙反”調查,而且還可以享受美國多個“陽光州”對光伏產品的高額財政補貼。而據力諾光伏集團總經理李秉霖介紹,今年集團將會把發展國內太陽能電站作為重點,逐步實現內銷與出口比重各占50%。
省節能辦資源節約處處長、省太陽能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玉剛認為,美國“雙反”對國內光伏產業有一定的影響,他贊成光伏企業大力開拓國內市場,改變行業長期以來存在的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但政府應提供更多扶持政策促使光伏企業回歸。他建議可以從工業企業入手,當其新建的廠房達到一定標準要同步安裝太陽能光伏產品。
再造金礦,搶灘安裝售后環節
“現在整個光伏行業已經進入了競爭的深水區,誰先搶占細分市場,誰就能最快地走出行業困境。”前來參展的國內太陽能巨頭英利集團山東分公司經理姚國芳對記者說道。
在姚國芳看來,當前的光伏產業已經過了前期門檻較低,靠簡單擴張產能就能盈利的初級階段,隨著行業整合期的來臨,只有深耕產業鏈的每個環節,做足品牌和普及企業文化才能獲得持久的競爭力。
在英利的展區記者看到,南非世界杯贊助商的標志頗為醒目,在工作人員的名片和企業宣傳冊上,世界杯贊助商的標志也非常明顯。姚國芳表示,自從2006年在德國世界杯上給賽場提供太陽能電池板后,英利便持續不斷加大立足在世界杯上的品牌營銷。
除了發力品牌建設,英利也在開始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英利開始在歐洲的一些國家開展銷售、配送、安裝、售后一體化的服務模式,逐漸從單純出售產品給當地經銷商轉變為自建倉儲物流渠道,自己組織上門安裝、服務隊伍的方式抬高整條產業鏈的利潤。
“安裝配送環節的利潤可達整個光伏行業利潤的30%以上。”從2005年開始就從事德國市場開拓的力諾光伏集團銷售經理路明表示,“打包銷售”比單純組件銷售利潤高出一倍以上。
補貼漸退,光伏大眾化已成趨勢
其實對于國內光伏企業所經歷的起起落落的命運軌跡來說,國外市場政府的補貼政策無疑是核心的影響因素,某種程度上甚至是“成也補貼,敗也補貼”。
在力諾光伏集團銷售經理石楠看來,正是由于歐洲諸國對光伏產品的補貼政策,才推動歐盟成為國內光伏企業爭相出口的最大市場。
然而令業內人士擔憂的是,國際光伏局勢似乎仍然復雜多變。西班牙政府暫停了補貼、英國政府也削減三分之一,德國4月1日起下調光伏補貼20%-30%的消息無疑讓光伏業進一步受到打擊。
“其實歐洲一些國家不斷下調補貼有受歐債危機影響降低財政開支的客觀原因,但立足長遠也應看到補貼下調是必然的趨勢。”石楠認為,補貼正成為歐洲一些國家調控光伏產品進口和推動國內光伏產品普及的杠桿。德國幾年內光伏產品價格已縮水70%-80%,隨著補貼的進一步降低,國內的光伏企業必然要打價格戰。
石楠表示,以目前光伏產品價格的下降速度來看,歐洲政策補貼的紅包會慢慢降低直至取消,那時光伏產品就跟普通家電一樣進入各個賣場,成為大眾消費品,所以作為光伏企業來說必須提早降低成本加以應對。
英利山東分公司經理姚國芳也表示,以補貼方式推動光伏產品發展的模式終將會走到盡頭,太陽能光伏產品最終會變成大眾產品進入每個家庭。但目前全球市場發展并不均衡,先行的歐洲一些國家進度較快,而非洲、亞洲一些國家,政府補貼模式仍然處于上升期,下一步必然成為國內光伏企業爭奪的主要目標市場。“當然國內市場也在逐漸啟動,此次雙反的契機也有利于國家調整對光伏產品的補貼政策,內需的潛力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