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宣布降低金太陽工程補貼標準幾乎同時,歐洲多個國家也相繼宣布了光伏補貼削減計劃。
“政府的光伏補貼是光伏企業賴以生存的關鍵支撐力量。”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認為,包括德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光伏產業之所以能夠獲得高速發展,均與政府的光伏補貼政策密不可分。隨著政府逐步削減對光伏產業的補貼,光伏企業的盈利能力將會下降,這顯然不利于光伏產業的發展。
眾所周知,歐洲市場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中國絕大部分光伏組件都是出口到歐洲,因此,歐洲光伏市場的政策變化和需求變化直接影響到國內光伏組件制造商的生產經營情況。
與此同時,美國光伏企業申請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光伏組件實施“雙反”調查,導致中美光伏貿易戰爆發,中國光伏企業進軍美國受阻。國際國內市場的惡化導致國內光伏企業陷入產業發展的低谷。
不過,在2011年下半年光伏業遭遇“寒冬”后,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擴大國內市場對光電的需求,促使光伏企業更加重視國內市場。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國內光伏企業不可能一直依賴國際市場,必須更加重視對國內市場的開拓。
為了從政策上加大國內市場對太陽能發電需求的引導,我國今年首次把太陽能發電納入能源發展計劃,并制定了3GW的具體目標。
瑞士Sarasin銀行近日發布的調查報告同樣看好中國內需市場的太陽能需求。該報告指出,2011年至2015年間,歐洲太陽能市場將每年縮水5%,但由于中國等新興光伏市場的發展,今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仍將增加20%,2010年到2015年之間,全球光伏市場年增長率將達18%。
銀河證券分析師鄒序元表示,當前歐洲各國政府陸續公布削減光伏補貼的計劃,但國內光伏電站及發電系統招標火熱,光伏“外冷內熱”的情形明顯。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頒布的《關于做好2012年金太陽示范工作的通知》,正式開啟了第四期“金太陽”屋頂工程,更加凸顯了這一趨勢。
有消息稱,國內已有100多家太陽能企業在看到報價跌近谷底后,正在醞釀復工。
業內人士表示,光伏產業要啟動國內需求市場,應該重點從兩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是自建光伏電站。從光伏產業鏈的角度看,電站仍然是光伏產業鏈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部分,下游電站在政策扶持的情況下可成為光伏企業獲得未來穩定現金流的來源。
二是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太陽能建筑一體化具有不額外占用土地資源、原地用電減少輸電投資和輸電損失等特點。同時光伏系統發電高峰與建筑用電高峰基本重合,可緩解電力緊張,是分布式能源發展中的一個很好方向。
孟憲淦則認為,如果中國光伏企業想繼續發展,就要改變策略和方法。原來國內光伏企業是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優勢在國際市場打拼,這條路現在已經走到盡頭。2012年,我國光伏產業要度過‘寒冬’,必須擺脫光伏原料和產品“兩頭在外”的尷尬境地,創新技術降低多晶硅的生產成本,同時大力挖掘國內市場以吸收消化快速增長的產能。
海通證券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張浩認為,整個光伏行業短期基本面沒有好轉,低迷趨勢將繼續,不具備大的趨勢性機會。
也有業界人士表示,中國光伏業面臨著“洗牌”,具備資金、技術優勢的光伏企業將沿著降低成本的路線,不斷促進技術研發和規模生產;而眾多中小企業所代表的落后產能將被淘汰,最終促成中國光伏業轉型升級和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