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周一發布的《中國經濟展望》報告中將中國2012年經濟增速的預期從去年9月份預計的9.0%下調至8.25%,并預計2012~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預計仍將保持在8%以上。但IMF警告稱,如果歐元區陷入嚴重衰退,中國的增長率可能將急劇下滑。
IMF建議,中國應微調貨幣政策,以便適度增發信貸,同時有必要提供適度的財政支持。與此同時,中國應加快經濟轉型,以降低全球需求波動不定造成的不利影響。
受累全球經濟疲軟
IMF在報告中表示,歐元區壓力的加劇和其他地區經濟的脆弱正在威脅全球復蘇。由于全球經濟疲軟,基金組織工作人員下調了對中國的增長預測。
不過,IMF認為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放慢,但仍將處于健康水平。今年后期的經濟增速將開始加快,2013年將升至8.75%。中國2011年的經濟增速為9.2%。
目前投資者正等待一系列中國經濟數據的發布。分析人士普遍預計,通貨膨脹正穩步放緩,但出口行業將進一步下滑。
報告指出,中國的通貨膨脹已“觸頂回落”,但依然容易受到供給因素驅動的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波動不定的食品價格仍是一個顯著的脆弱性因素。中國的通貨膨脹在2011年底降至4.1%,IMF預計通脹在今年頭幾個月將繼續穩步下降。
但IMF警告稱,與2008~2009年的情況一樣,先進經濟體的嚴重衰退將導致中國出口下降,從而對中國造成較大沖擊。預計今后兩年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大幅減小,經常賬戶順差將保持在GDP的3%~4%。
IMF表示,受貿易順差收窄及全球避險情緒升溫影響,近期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減小,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速亦放緩。
不過該機構指出,鑒于中國經常項目盈余依然龐大,且外商直接投資(FDI)依舊強勁,外匯儲備今年將恢復增長態勢。
中國最大的擔憂:
貿易與房地產同時大幅下滑
盡管IMF此次下調中國經濟預期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經濟疲軟,但該組織也警告稱,重大的外部沖擊將使中國很多國內風險更突出地暴露出來。
在IMF看來,中國最大的擔憂在于“貿易和房地產部門同時出現自我強化的大幅下滑”。這可能導致價格、成交量以及與房地產相關投資的下降幅度超過預期。
IMF稱,中國政府調控房地產行業的措施取得效果,房價增速和房地產交易量均有回落。為了防止房地產市場滑坡,政府可以直接購買房產用于保障性住房,并針對首次購房者、低收入群體和保障性住房購買者有選擇性地放松一些行政性購房限制。
不過IMF指出,政府必須維持對房地產貸款的限制(如貸款價值比),以保護金融系統不受房地產市場滑坡的沖擊。
此外,報告還指出,過去一年里,政府通過行政手段限制銀行貸款,導致資金轉向透明度較差的、受監管程度可能較低的非銀行金融體系。這為貨幣控制和金融穩定帶來了更大隱憂。
IMF認為,這種不斷加快的金融創新進而使宏觀經濟政策復雜化,小銀行的流動性壓力也因此增加。雖然這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構成系統性風險,但如果不加以解決,脆弱性將不斷積累。
財政措施應是主要防線
IMF表示,盡管經濟增速預計將放緩,但中國具備通過財政措施應對經濟放緩的空間。“一攬子財政措施(約相當于GDP的3%)應是主要防線”,中國應該利用這些措施來進一步刺激國內經濟。
具體而言,IMF建議刺激措施可包括:進一步降低社保繳款和消費稅,對購買耐用消費品提供直接補貼,激勵企業擴大低污染、低能耗項目的投資,為小企業提供財政支持,推進保障性住房計劃,以及增加對社會保障體系的投資。
不過,IMF警告稱,與2008年4萬億元的刺激措施不同,上述一攬子刺激措施應通過預算實施,而不是依賴通過銀行體系、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實施的公共基礎設施計劃。
2009~2010年的刺激措施引發了對信貸質量和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擔心,這種擔憂依然存在。
這意味著,隨著歐洲債務危機不斷發展,中國所采取的任何貨幣回應都是有限的。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已經見頂,將回落至更合理的水平,這將為中國政府微調貨幣政策并適當增加信貸供應創造條件。
具體來講,未來幾周中國央行應當通過每周公開市場操作放寬市場流動性。IMF稱,如果資本流入繼續受到抑制,中國央行可選擇進一步下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
面對經濟放緩,中國央行去年12月將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為2008年12月來首次。
此外,IMF認為,中國仍需付出很大努力來消化全球危機后信貸激增的副作用,尤其是房地產和出口部門增長減速帶來了資產負債表風險,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潛在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