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面臨著多重困難,電荒,錢荒,央行再次加息,倒閉潮來臨,面對大環境,國內五金企業產業轉型“步步驚心”。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認為,由于高端消費仍然旺盛,保障房建設以及“十二五”開局之年的大量基礎設施投入建設帶動投資增速不減,中國“硬著陸”風險尚小。由于占CPI權重較高的豬肉價格出現下跌,通脹峰值初露端倪,在緊縮貨幣政策方面,中國政府暗示將可能適度放松緊縮政策,且歐債危機風險已經大幅下降,繼續提振市場。
一、弱勢美元加大中國外患
歐美經濟走勢、債務危機進展、貨幣政策松緊程度是下半年海外經濟的聚焦點,也是關系到中國出口形勢、人民幣走勢以及中國輸入性通脹情況的關鍵。比較分析歐美關鍵指標,由于美國經濟數據令人擔憂、美國債務情況遠差于歐洲、歐美利差持續存在,預計四季度美元仍將保持弱勢。而美元作為全世界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其持續的超發和貶值,將是中國面臨的主要外部困境。
1.比較一:美國經濟恢復弱于預期
自今年一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增速便呈現下滑態勢,實際GDP增速同比增長1.9%,弱于四季度3.1%的增速。私人消費、就業、房地產數據令人沮喪。美國5月非農就業人數僅增加5.4萬人,為近來的最低水平;失業率由9%上升到了9.1%。受失業率居高不下、住房止贖率高企等因素影響,美國房地產復蘇仍舊乏力,目前依然延續著“價跌量降”的弱勢局面。而歐元區核心國復蘇穩健,特別是德國將繼續扮演歐元區經濟增長“火車頭”的角色。由于出口保持強勁,德國國內的支出和就業情況較為樂觀。IMF早前預計今年德國GDP將達到3.2%。
2.比較二:美國債務情況遠差于歐洲
削減預算、減少債務是美國的當務之急。當前美國國債占GDP比重已經逼近100%,高于歐元區80%左右的占比。美國財政赤字占GDP比重超過10%,也遠高于歐元區6%的水平。同時,美國各州政府和許多市政府同樣都面臨不同程度的財政危機。然而,目前白宮與共和黨難以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一致,如果美國政府相應減少開支,對復蘇中的美國經濟影響偏負面。歐洲方面,由于歐元區國家無法形成財政同盟,長期來看,財政不協調問題將始終困擾南歐債務問題的解決。但通過“新債抵舊債”,希臘債務危機能夠拖延1-2年的時間。短期內,希臘重組與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較小,歐洲問題不會爆發。
3.比較三:歐美利差持續存在
歐元區5月的通脹水平為2.7%,雖然低于4月2.8%,但仍遠高于歐洲央行2%的目標。在“通脹斗士”意大利央行行長德拉吉繼任歐央行行長后,歐洲央行在抗通脹立場上將更進一步,加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美國方面,雖然5月美國通脹率達到3.6%,但其關注的核心通脹率僅達到1.5%。盡管第二輪量化寬松(QE2)會在6月底退出,但較差的經濟數據仍不排除QE3推出的可能,預計美國加息要推遲到2012年。
弱勢美元可能加大了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同時,海外經濟走勢尚不明朗,債務問題不斷引發市場的恐慌,也加大了中國出口的難度。同時,國內勞動力與原材料成本上漲、部分商品出口退稅取消、人民幣繼續升值等,也相應加大了中國出口商的壓力。我們將今年出口增速調低至15%,進口增速為20%,全年凈出口對于GDP的貢獻將仍然為負。且由于出口情況差于進口,貿易順差或將降至1400億,預計年底之前,人民幣兌美元將升值至6.3。
二、經濟放緩不可回避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出現放緩跡象,經濟領先指數PMI數據連續下滑,消費數據持續放緩,亦有部分地區由于用電困難,企業生產受到了影響。經濟放緩跡象越發明顯,政策“超調”的聲音不絕于耳,市場更加擔憂中國經濟可能出現“硬著陸”。由于經濟增速放緩是政府為抑制通脹趨勢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而實施的宏觀調控的必然結果,從這一意義上講,適度的放緩是不可回避的過程。而雖然當前貨幣政策偏緊,但財政政策除取消購車優惠方面仍然保持積極,“寬財政”可以支持經濟增長不至于大幅下滑。
事實上,當前中國經濟并未出現明顯的降溫跡象,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行業特邀研究員、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認為,當前中國的高端消費仍然旺盛,保障房投資以及“十二五”開局之年的大量基礎設施建設,也將帶動投資也不會出現大幅回落。對于市場上較為關注的電荒現象,主要是由于每年的4-5月份、9-10月份都屬于電廠傳統的檢修時間,而恰逢去年部分工廠為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停止生產,今年大量復工,造成了用電需求增加。
三、通脹峰值壓力不減
早前市場上有觀點認為,本輪通脹將在上半年見頂,更有觀點認為3月5.4%的通脹水平將會是本輪通脹的頂峰。但數據表明,當前通脹并沒有走低趨勢,反而屢創新高,仍然處于上行區間。為應對本輪通脹,央行已經頻頻出招,為何通脹仍在持續走高?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行業特邀研究員、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認為,由于導致本輪通脹原因十分復雜,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際因素,既包含制度性因素,也還有趨勢性因素,因此,本輪通脹具有長期性特征,抗通脹難度較大。由于貨幣超發并未一朝一夕,長期貨幣供應量造成的流動性寬松對通脹帶來壓力,不會很快緩解。另外,一直以來的產能過剩現象已經隨著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產能的淘汰而發生改變。特別是“劉易斯拐點”出現以后,勞動工資的上漲不再支持供大于求的傳統狀態,工資上漲將對物價有長期和持久的推動力。同時,資源價格改革也迫在眉睫,特別是“電荒”出現后的電價上調壓力,作為長期的制度性因素也將影響通脹。
四、出口增幅大降 擴進口政策出臺
受歐洲債務危機進一步惡化、美國經濟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需求疲軟及國內經濟放緩等因素影響,廣東主要港口生產增速放緩。
廣東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廣東全省主要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95453萬噸,增長10.1%,增幅同比回落8.1個百分點;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3411.85萬標箱,增長5.9%,增幅同比回落15.0個百分點。
雖然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廣東出口金額仍在增長,但扣除價格因素后,出口量的增幅已經明顯下降。根據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對會員企業的運營狀況調研發現,外商投資中小企業仍面臨市場萎縮、訂單減少,人民幣升值影響和企業綜合成本大幅增加而導致利潤率下降。同時,從深圳四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變化來分析,外貿進出口有繼續萎縮的趨勢。
9月份深圳鹽田港、赤灣港、蛇口港、大鏟灣四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首次都低于前九個月的平均增幅,并均出現了負增長。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在廣交會上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第110屆廣交會上,機電產品對美國成交比上屆降幅高達33.1%,對歐洲市場也下降了21.3%。
隨著歐債危機爆發,世界經濟受到影響,擁有眾多外商出口企業的珠三角受到的影響也最快。海關總署廣東分署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廣東省外貿進出口800.3億美元,增長8.3%,比8月回落4.4個百分點,并低于全國增幅超過十個百分點。預計第四季度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大,到明年的一二季度,形勢都會很嚴峻。
今年以來, 在擴大進口的政策支持引導下,貿易順差有不斷收窄的趨勢。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我國貿易順差達1071億美元,同比減少10.6%。9月當月貿易順差為145.1億美元,收窄12.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0月13日在廣東調研外貿企業時強調,要積極擴大進口,抓緊制定加強進口促進貿易平衡的指導意見,完善進口貼息、進口信貸、進口關稅等政策措施,為企業擴大進口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此前9月29日,商務部在滬召開2011中國進口論壇,提出要進一步采取措施擴大進口,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促進國際貿易收支平衡。而關于如何擴大進口,具體怎么降稅等扶持政策也有望在不久之后出臺。
盡管國家層面的促進口政策尚未正式出臺,但地方已經開始積極行動。作為外貿第一大省,廣東近日率先出臺了《關于促進進口的若干意見》,在穩定出口的同時,積極擴大進口規模,確保2011年全省進口增幅超過8.5%的原定目標,努力實現兩位數增長。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的出口為3919.1億美元,增長22.2%,占全國出口總值的28.1%;進口為2824億美元,增長18.3%,占全國進口總值的22%。前三季度廣東省外貿順差1095.1億美元。在全國順差減少的情況下,廣東仍比去年同期的820億美元增長了33.5%。
因此,廣東如何擴大進口,保持貿易的平衡對全國而言就非常重要。10月25日,廣東省在廣州召開全省促進進口工作會議,提出要以擴大進口為突破口,著力擴大進口規模,優化進口結構,全面提升進口的綜合效益,充分發揮進口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宏觀經濟平衡的重要作用。
《意見》提出,重點進口戰略型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節能減排和低碳經濟、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業急需的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稀缺資源性產品;著眼緩解能源、原材料瓶頸約束,穩定和引導大宗商品進口;擴大服務進口,鞏固加工貿易方式進口。
“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實際上也是擴大進口的一個好機會,通過擴大進口原材料等產品,這也有利于降低國內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分析認為。
在政策扶持方面,廣東設立促進進口專項資金,2012~2014年每年由省財政安排2.5億元,對進口列入國家和省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的先進技術、產品和設備給予貼息;對企業進口貸款給予貼息;對進口基地、進口分銷體系、投保進口信用保險、進口促進及公共服務等方面予以支持。
在稅收優惠方面,《意見》提出,將積極向國家爭取降低部分能源、原材料和消費品的進口暫定關稅。
五、全國樓市變臉 拐點初現
房價走勢是關系民生的重要內容,進入10月下旬,全國樓市顏色劇變,在金九銀十的一片蕭條之后,首先扛不住的是上海。繼龍湖、中海、星河灣等開發商在上海樓盤突然降價20%~40%之后;降價之風波及長三角的杭州、寧波,繼而萬科、龍湖等一線房地產企業在全國的樓盤開始大幅度降價。
京滬廣深房價停漲或帶來裝潢五金契機。房價會影響到購房熱情,而購房又會帶動裝潢五金。最近出臺的政策,為那些仍然駐守或者希望來到“北上廣”等大城市奮斗生活的白領提供了便利條件。先是北京允許滿足條件的外地人申請公租房,緊接著住建部表示要放開提取公積金用于租房的政策,由于潛在的房地產需求強勁,并且房地產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預計全國房價將在未來一段時間保持下行空間。中國國際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行業特邀研究員、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認為,房價下跌的幅度會位于10%-15%之間,房價拐點越早出現,銷售額便會越早回升,政府嚴厲的調控,如限購政策等,便會越早減輕。因此,房價拐點盡早出現,并非壞事,反而有利于房地產市場和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1000萬套的保障房供應也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因此不必過于擔心調控政策會對鋼鐵、建材、工程建筑、五金機電、模具機械等上下游產業和經濟造成較大影響。
六、加快推進實施房產稅
當前較多中小型服務業企業存在外包業務,在增收企業增值稅的同時,企業還將承擔外包帶來的營業稅稅負。營業稅不能抵扣,繁重的稅負并不利于服務業企業發展和出口。因此,中小企業運行困難不僅來自于緊縮貨幣政策的實施,問題的解決也更加需要財政支持。考慮到營業稅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改革涉及到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的關系問題,進展可能較為緩慢。地方財政要獲得更多的收入,就必然會推出房地產稅,將其作為地方財政的主要稅種。
日前,中國財政部部長助理王保安在會議上指出,中國將加快推進房產稅的實施,使它進一步發揮在房地產市場運行過程中的調控作用。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國40個重點城市住房信息系統可初步聯網,將取消行政限購,加快推進實施房產稅。
在世界各國和地區,房產稅的征收目的一般都是為了提供社區日常公共服務,包括學區教育、公共衛生、社區治安。住房面積越大,消耗的人力、物力資源越多。所以擁有過多房產的人就應該通過繳納房產稅的方式支付更多的公共服務費。
房產稅的出臺,對與房地產緊密相連下游的五金建材家居行業短期的不利影響是不可避免的,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們對五金家具裝潢的選購,五金企業的銷售額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甚至遭遇生存困境。羅百輝分析認為,從長期來看,房產稅的出臺將能夠促進五金業的健康和平穩發展。一方面,房產稅能夠抑制對住房的投機炒作,保障剛性需求;另一方面,開征的房產稅可以用來加強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讓更多的人買得起房,人們對五金家具需求將更加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