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初,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鋼鐵產業調整與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出臺,并明確了三年的實施期限,而今年恰好是《規劃》實施的最后一年。
近日,一項由審計署組織的專項審計調查正在寶鋼、武鋼、鞍鋼等大型鋼企中進行。從今年6月起,審計署駐鄭州辦、重慶辦、蘭州辦已陸續派出審計調查組入駐上述企業。
“專項審計調查的目的,是為了摸清鋼鐵企業在兼并重組政策落實、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還存在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解決鋼鐵產業發展中的長期性和體制性問題,保障鋼鐵產業平穩運行,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升級。”負責寶鋼集團的審計調查組組長、審計署駐鄭州辦特派員鄭新舉說。
經營業績:基本回到危機前
如果說《規劃》是對國內各大鋼企的一次大考的話,伴隨考試時間接近尾聲,寶鋼集團目前的答卷還是令人滿意的。
“如果僅僅簡單從數字上評價,寶鋼集團的經營業績已基本恢復到危機前水平了,寶鋼集團貫徹落實《規劃》的效果還是十分顯著的。”鄭新舉說。
而從企業的發展質量上看,比起金融危機前,寶鋼在加強產品出口、淘汰落后產能、推進戰略重組、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等幾個關鍵指標上均有所突破。
戰略重組:寧鋼是個好范例
發揮大集團的帶動作用,推進企業聯合重組,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鋼鐵集團,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是《規劃》的六大目標之一。在全面解讀國家鋼鐵產業政策后,寶鋼集團瞄準時機,果斷出手,2009年3月,與杭州鋼鐵集團公司簽署協議,重組寧波鋼鐵有限公司。
寶鋼集團于2009年3月收購寧波鋼鐵,第一次介入民營鋼鐵企業的重組。收購后在合資方的理解和支持下,寶鋼派出了精干而強有力的管理團隊,實施了百日整合計劃,集團也在技術移植、管理、融資、文化、人力資源等方面源源不斷給予支援,為寧鋼迅速止血、恢復生產繼而扭虧為盈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重組后的寧鋼,當月就實現止損目標,次月開始扭虧為盈。重組寧鋼成為了寶鋼落實國家鋼鐵產業政策中“促進企業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鋼鐵產業布局,統籌協調發展”的最好詮釋。
產業安全:鐵礦石仍缺定價權
2010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三大礦山全年利潤總額為483億美元,而納入中鋼協統計的77家大中型鋼企僅實現凈利897億元人民幣,不及三大礦山盈利總額的三分之一。中國鋼鐵產業在鐵礦石定價話語權方面的缺失,導致礦山公司和鋼鐵企業之間利潤差越拉越大,給鋼鐵企業進一步生產經營造成了很大壓力。
為此,《規劃》提出了“保持進口鐵礦石資源穩定,整頓市場秩序”和“開發國內外兩種資源,保障產業安全”兩項重點任務,著重強調了鐵礦石等戰略資源保障問題。
審計調查發現,為貫徹落實上述任務,寶鋼在堅持長協采購、離岸定價、季度定價的模式基礎上,大力推進戰略資源產業國際化,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簽訂加快新疆鋼鐵產業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在戰略資源產業對外投資方面,寶鋼也進行一系列創新探索,如寶鋼集團通過子公司寶鋼資源在澳大利亞、巴西、南非、印尼設立鐵礦石戰略資源產業投資的網店,并在戰略資源產業對外投資方面進行一系列創新探索。目前,寶鋼集團擁有1600萬噸/年的海外權益礦資源,并獲取投資收益。
寶鋼集團副總經理趙昆認為,中國在鐵礦石定價上被動接受三大礦山的條件,除了三大礦山公司處于壟斷地位的原因,鋼鐵產業大而散的局面也導致鋼廠的談判能力被大幅削弱,另外,中國鋼鐵產能還存在擴張過快的問題。
“2011年中國粗鋼產量在2010年6.26億噸的基礎上將繼續保持增加,總量可能超過6.8億噸。中國鋼產量的增長與實際需求不成正比,造成鋼鐵產能在總體上過剩。”
鄭新舉告訴記者,通過審計或審計調查來促進政府相關部門引導鋼鐵企業建立有效的談判機制、加大國內鐵礦石資源勘探力度和“走出去”等方式增強資源保障能力和定價的話語權,這也是本次審計的一個重點內容。
技術創新:向科技要效益
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技術進步,是《規劃》中提到的一項重要目標。而技術創新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而且還面臨著創新失敗的風險,這是許多小型鋼企根本不太愿意嘗試的領域。所以,這項任務也自然落到了寶鋼這樣的行業領頭羊身上。
趙昆自豪地向記者介紹了“COREX -C3000”煉鐵工藝。作為鋼鐵行業最先實現工業化生產的也是工藝最成熟的煉鐵方式,目前世界上共有4套COREX裝置處于生產狀態,南非的1套和印度的2套均是COREX –C2000”,在工藝先進性方面,寶鋼是后來居上。
通俗地說,‘COREX’技術就是非高爐煉鐵,它省略了燒結和煉焦兩個程序,從而使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噁英僅為高爐煉鐵的30%。它對降低煉鐵成本、改善經濟技術指標、提高工藝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趙昆說:“之所以現在這么重視技術創新,也是因為現在技術引進越來越難了,隨著寶鋼的發展壯大,已經成為了技術轉讓方的競爭對手。但這也是好事,讓我們下決心自己搞研發。”
審計署企業審計司司長魏強告訴記者,在審計項目實施中,審計人員從多層面關注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情況,分析存在的薄弱環節,如從國家層面關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情況,從行業層面關注自主創新發展重點的確定情況,從外部政策層面關注自主創新的相關財政、金融、稅收等配套政策的支持情況,從企業層面關注核心技術投入和突破情況,而這些情況都將反映在審計建議里,供決策者參考。
審計調查:為國家產業政策把脈
從今年6月起,審計署駐鄭州特派辦48名審計人員分成7個小組,對寶鋼集團以及下屬的9個子公司進行審計調查。
“從進駐寶鋼開始,我們就向審計人員提出了6個方面要求:多學習、多了解、多研究、多溝通、多建議、多總結。我們希望通過審計調查,檢查和督促鋼企貫徹落實《規劃》的內容,使國家重大產業政策能真正落到實處。”鄭州特派辦的趙喜林處長說。
在此基礎上,審計組又明確了三大調查目標:一是調查了解寶鋼集團貫徹落實《規劃》取得的階段性成效,關注規劃目標的實現情況、任務完成情況和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二是調查《規劃》實施過程中有關部門、地區和寶鋼集團采取的具體措施,揭示政策、制度、配套措施落實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三是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從國家政策和企業管理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相關政策,推動產業調整和振興工作的深入開展。
“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本次的審計調查中,我們以企業落實調整《規劃》情況為切入點,進一步突出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力爭通過開展審計調查,發現并促進解決體制機制性問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審計署企業審計司司長魏強這樣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