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造制造業強國的今天,我國已將振興裝備制造業提高到了戰略性位置,數控機床、數控刀具的發展以及數控應用水平的提升,對于制造業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影響,正引起整個國家和行業越來越高的重視,未來幾年中國刀具行業必將面臨重新洗牌和迅速發展的大好機遇。
同時,國外刀具企業也在大舉進占國內市場,紛紛從這塊大蛋糕上切下屬于自己的那一份,依靠其強大的技術研發和市場開發,擠壓國內企業的市場空間,這對于國產刀具廠商而言又是一個挑戰,一個不得不接受的挑戰,無法回避和退縮。
如何面對這種機遇和挑戰?怎樣正視國產刀具行業存在的問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工具分會秘書長沈壯行。
行業發展有喜有憂,喜憂參半
喜:高速發展的中國數控刀具業
“數控刀具是國內對現代高效刀具的習慣稱呼。”沈秘書長這樣講到。“它是現代數字化制造技術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近十年來,隨著制造業加速現代化的步伐,我國數字化制造技術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20世紀末,我國金切機床年產量已達19萬臺,但其中數控機床僅1.4萬臺;當時,以新型硬質合金刀具為代表的現代高效刀具,亦僅占全部刀具產值的15%。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機床工具行業的發展速度大大加快,2007年,我國數控機床產量達到 12.32萬臺,產值數控化率達到43.7%。與此相匹配的高效硬質合金刀具的比重,亦上升到全部刀具產值的40.3%。由此可見,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數控機床和高效刀具,取得了快速、同步的發展。目前,國產化的現代高效刀具,已經批量進入了汽車行業,模具行業、航空航天、發電裝備、通用機械等各個領域。部分產品的性能,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有效地打破了進口刀具在一些領域的壟斷地位,為我國高效刀具市場的規范競爭作出了貢獻。
憂:我國刀具業的發展水平與現代制造業的需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講到最近十年的成績和進步,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是我們應該肯定的。”沈秘書長說,“但是,過分高估我們的水平,對今后的發展也是有害的。 ”當前,一些業內人士樂觀地認為,近十年來我國發展了一大批數控機床和現代高效刀具,很多產品達到甚至接近了國際先進水平,因此就認為我國機床工具產品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基本上滿足現代制造業發展需要,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沈秘書長認為,這種過分樂觀的估計,既不符合實際,也不利于今后的發展。這是因為,第一,我國近年發展的數控機床和現代高效刀具,基本上處于仿制階段,或者說是仿創結合。雖然做出了高端產品,但其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不能和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高級階段混為一談。第二,我們近年來在高端產品發展方面,采用以仿為主,替代進口的方針,有利于加快發展速度,滿足制造業的需求。但這種發展方式付出的代價是技術上完全依賴發達國家,失去了發展的主導權,永遠跟在人家后面走。例如:現代高效刀具的基礎制造技術主要有三大塊:高水平的現代刀具材料、高水平的現代涂層技術和裝備以及高水平的刀具專用數字化制造技術的裝備。這三大塊的高端技術,包括原材料、技術、工藝和裝備,我們還完全依靠引進,離開了這些“洋拐棍”,高端產品是制造不出來的。由此可見,我們在回顧機床工具行業最近十年的快速發展歷程時,既要充分肯定成績,又要堅持實事求是,不要盲目高估我們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
要繼續兢兢業業,埋頭苦干,在發展中不斷夯實基礎,增強自主開發的能力,才能為現代制造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因循守舊
沈秘書長認為,“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保守觀念在我國現代高效刀具的發展過程中所造成的危害遠遠超過技術落后的影響。 ”
從傳統標準刀具發展到現代高效刀具,生產企業要經歷一場脫胎換骨且充滿不確定性的痛苦而艱難的變革過程。這種變革的過程使一些企業退縮了,企業掌舵者在面臨這種情況時沒有選擇迎難而上,而是選擇了原地踏步。原因是傳統高速鋼工具在國內仍有相當市場,通過大批量的低檔產品生產以及低勞動力成本仍然可以獲取利潤。這種錯誤的觀念成為發展我國現代高效刀具的最大障礙。“我們應該看到,變革是客觀的需要。我國制造業正在以空前速度加速現代化的進程,以汽車制造業為例,從1956年到1992年花了36年時間,才發展到100萬輛,1992年到1996年只花4年,就發展到了150萬輛,此后更呈幾何級數高速增長,2005年達到570萬輛,今年將超過1000萬輛,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汽車生產大國。一個龐大的現代化制造業體系,迅速在我國大地上拔地而起,已經成為不爭現實。所以,不論從我國工具行業自身的生存空間,還是從我國整個制造業提高競爭力的全局需要看,刀具企業加速結構調整推動現代高效刀具的發展已刻不容緩,停滯和墨守成規是沒有出路的。而這種觀念上的轉變是否迅速及時,將對企業和和行業的發展前景,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沈秘書長無不憂慮地說。
自主創新環節薄弱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于沒有認真扎實地抓好科技創新,從而導致我國現代高效刀具經歷一輪快速增長后缺乏持續發展的技術支撐。
沈秘書長認為伴隨著制造業近十年來的高速發展,我國現代高效刀具發展速度也很快,但是這種快速發展中卻存在著弊病,基礎不扎實,成為企業持續高效發展的最大隱患。
目前工具行業內建立了許多各種名目的研究開發中心、工程中心,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看到這些中心在現代高效刀具的基礎技術研究方面有所進展。一些研發中心,在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工作方面表現甚好,但真正的自主創新能力依然存在問題。沈秘書長說:“當前,有一種令人擔憂的傾向:企業都熱衷于抓項目,抓產品,圖的是見效快,表成績。這種急功近利的勢頭使得企業對基礎研究方面關注過于少,對理論研究興趣不大。但是,牢固的基礎是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強大后勁,缺少了基礎研究,也就缺少了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以大力研究現代客機先進制造技術為例作為目前國內行業的借鑒。美國波音公司正在開發中的以波音787為代表的現代新型客機,提出的開發目標是 “更好、更快、更省、更綠色”。為此,這種客機采用了大量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僅各種纖維增強合成材料,就占了飛機重量的50%以上,在客機發展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飛躍。針對這種客機在今后制造中可能面臨的新難題、新挑戰。波音公司專門成立了一個全球性、開放式的研究機構,叫做“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中心(AMRC)”。這個研究中心,要集全球之力,為新型客機的制造提供新手段、新方法、新工具、新技術。在表示該中心的全球合作伙伴中,幾家跨國刀具企業赫然在目,這件事對我們的啟發是什么呢?沈秘書長說:“以波音公司及其在全球合作伙伴的強勢地位和深厚的技術積累,他們完全有資格說已經占領了航空制造技術的頂級位置。但在這種強勢地位下,波音公司仍然保持著兢兢業業的心態,絲毫沒有固步自封吃老本的想法,繼續聯合全球的合作伙伴,一步一個腳印的潛心研究,力圖把新一代的航空制造技術,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例子,應該使我們國內制造業界,得到一些深刻的啟迪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