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集團新聞宣傳部王志新認為,德國棄核,可以緩解之前削減補貼的隱憂。不過,這是一個中長期的利好,難以徹底改變對今年光伏市場的低迷預期
近期,德國政府宣布將在2022年關停境內所有17座核電站的消息蔓延全球股市,事實上,輿論對“核電受挫光伏得益”的判斷有理有據,數據顯示,2010年德國核電發電總量為140TWh(1TW=1000GW),換言之,待德國核電全部關停后,亦需其它發電模式補齊140TWh的電力缺口;更為關鍵的是,截止目前,德國系全球最大的光伏安裝國,數據顯示,2010年德國的光伏設施超過17 GW,約占全球所有已安裝的太陽能發電量的一半,2010年安裝的新光伏系統超過7 GW,約占全球的一半。
英利集團新聞宣傳部王志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德國棄核,造成德國當地的光伏市場,產品需求量不會有太大的波動,可以緩解之前削減補貼的隱憂。不過,這是一個中長期的利好,難以徹底改變對今年光伏市場的低迷預期。
中國光伏可餐德國誘人蛋糕
根據華寶證券報告推測,2010年德國核電發電總量為140TWh。若完全以光伏發電取代,假定光伏年發電小時數為800小時,則共需要175GW光伏裝機容量,十年內平均每年為17.5GW;若50%以光伏取代,則共需要87.5GW,平均每年8.75GW。
此外,日前,德國再生能源協會表示,德國或將從2011年開始,到2020年總共投入2000億歐元(約2萬億人民幣)發展新能源,尤其在海風電和太陽能領域。在未來十年中,德國政府計劃將新能源占總需求的比重從目前的17%提升到近50%。
由此,德國核發電量為其電力市場留下了巨大的缺口,同時,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安裝國,誘人的蛋糕給光伏企業、投資者們都留下了廣闊的遐想空間。
“這一消息對于中國光伏企業而言無疑是個利好,因為一直以來歐洲都是我們的主要市場,而其中德國則是重中之重。”多位接受《證券日報》采訪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了同一觀點。
國際知名評級機構——穆迪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來自中國的光伏生產企業占據該行業全球產能的三分之二左右。不過,從需求來看,中國國內的光伏需求只占全球的3%,因此大部分設備都出口到了歐洲等主要市場。
據記者了解,市場發生這一變化,諸多中國光伏企業已采取措施積極應對。5月29日,英利集團就召開了全面進攻歐洲市場、美國和新興市場、中國市場一次大會,英利掌門人苗連生稱,“光伏行業迎來了洗牌時期,面對未來可能產生的市場格局變動,集團需主動出擊應對市場變化。”
補貼下調隱憂近期難削減
正如財政補貼鑄就了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繁榮一樣,歐洲光伏市場同樣離不開補貼政策的大力扶持。
2010年7月,德國聯邦參議院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光伏發電上網補貼修訂案》,從2010年7月1日開始,在德國境內建造的屋頂光伏發電系統補貼額減少13%,轉換地區(原來非電站用地后改作電站用地)補貼額減少8%,其他地區補貼額減少12%。從2010年10月1日開始,補貼額將在7月1日的基礎上再減少3%。
德國補貼的削減立即引發了光伏業內不小的震動,據媒體報道,當時德國不但出現搶裝現象,更使光伏業投資銳減。
更令人擔憂的問題也果然在此后的半年多時間中發生了。
今年3月份以來,隨著主要需求國的政策調整以及銷售壓力的加大,光伏電池的價格不斷下降,國際研究機構IMSResearch的最新全球光伏產業分析報告顯示,全球光伏組件第一季度出貨量下降了近10%,這是自2009年初以來的首次下降。其中,來自中國二線供應商的晶硅組件價格下降最快。
英利集團新聞宣傳部王志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短期來說,下調補貼會引來光伏行業震蕩,從而引發新一輪的市場競爭,繼而引發產業結構的調整。但中長期來說,太陽能的綜合優勢會充分顯現出來,尤其是在棄核的利好刺激下,太陽能會成為新興產業的寵兒。”
王志新稱,未來18個月可能光伏市場面臨調整,不過考慮到成熟市場的穩定增長預期、新興市場的崛起等因素,再加之瑞士、德國等棄核,全球光伏市場仍然蘊含很多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