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析師Edahn Golan在世界鉆石大會上發言,針對培育鉆石和天然鉆石的(美國)市場占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 圖源:以色列鉆石公司GemConcepts Ltd.創始人Yoram Finkelstein的領英網頁
如上圖所示,Golan結合近期通過Tenoris發布的數據進行線性推斷:在美國專業珠寶商銷售的裸鉆中,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的占比(按數量計)正在繼續接近,并或將于今年11月前后達到“50%-50%”的歷史性交叉點。
在另一個推測模型中,這個交叉點甚至可能出現在今年5月。
平心而論,Golan的樣本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推測本身也帶著一些主觀,因此業內也出現了“要求公開數據源“的訴求,以便能更好地理解這個“50%”背后的邏輯。基于我個人之前和Golan的溝通,以及針對Tenoris數據的長期跟蹤,我認為他的推測在其考量范圍內是相對符合實際的,并且基本吻合過去一年半內披露的增長趨勢。
培育鉆石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零售商和消費者的肯定,但同時也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包括供求關系、價格變化,以及來自天然鉆石行業部分從業者(及領導者)的施壓。
我不想過多地描述 Martin Rapaport 在兩天前的演講中用怎樣的臟詞去攻擊培育鉆石行業的事,畢竟這只代表了他個人,而不是整個天然鉆石行業的態度。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如何尋求兩個行業的協同發展,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天然鉆石行業有很多優點,比如市場影響效果出色、發展彈性強、大數據充分等等,這里面有很多值得培育鉆石從業者學習的地方。但后者的爆發式成長讓前者感到了市場占有率和相關利益的危機,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事實。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生活壓力巨大、可支配收入減少的消費者會不會一邊進行消費降級,一邊尋找天然鉆石的替代品?恐怕處于不同的利益框架下的運營者會給出不同的回答。
這很正常。
據目前得到的資料來看,天然鉆石因其稀有性和供應量下降等原因,在小顆粒區段的發展是比較順利的,不過價格分化也是近期的一個趨勢。隨著中國市場的復蘇,0.30克拉裸鉆的價格連續上漲了三個多月(詳見我們每周發布的市場動態);另一方面,對美國市場依賴較大的1.00克拉以上重量的鉆石價格卻持續下跌。這背后的原因很多,高通脹、高利率引發的需求下降是首要的因素。
對于培育鉆石行業而言,眼下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可以借機快速擴大市場份額。只不過這個行業需要(以及缺乏)的,是像天然鉆石行業那樣對零售商和終端客戶進行大面積、有效的影響和教育。
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在某些人和事的催化下產生爭論,這是很正常的(除了那些出現在公開場合的爆粗口行為)。我個人認為,隨著不斷拉大的批發價格差距、日趨明顯的零售客群區分,兩者終究能在各自的領域中形成穩定和諧的發展態勢,而不會長期處于互相拉扯和搶奪的狀態。畢竟長期“打架”對雙方都不利,還不如坐下來好好談談各自的定位來得實際一些。
當塵埃落定后,我們再回首往日發生的一切時,或許會覺得當初的那些爭端其實消耗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這句話,恐怕只會在某個特定的時空才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