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在繼續做強做大高技術產業基礎上,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未來5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何發展,國家將在哪些方面進一步著力?將邀請相關專家學者解讀“十二五”期間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機遇。
強大的國家需要強大的工業支撐。素有“工業母機”之稱的裝備制造業在日前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被委以重任。
“雖然我國已躋身于裝備制造大國行列,但大而不強的矛盾始終困擾著裝備制造業的科學發展。”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表示,裝備制造業將受益“十二五”規劃,迎來重要發展期。
迎來重要發展期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規劃綱要》提出,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裝備制造行業要提高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強重大技術成套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推動裝備產品智能化。推動裝備制造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推進產品數控化、生產綠色化和企業信息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所需裝備。推進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等基礎工藝專業化生產。提升軸承、齒輪、磨具、液壓、自控等基礎零部件水平。
在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領域,《規劃綱要》提出,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裝備。在航空裝備方面,將大力發展系列支線飛機,重點突破發動機關鍵技術裝備和空中管理系統;在軌道交通裝備方面,提升關鍵零部件自主化水平,形成自主創新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集群,重點研發高速列車、中轉列車、城際和城市快捷軌道車輛列車運行控制系統;在智能制造裝備方面,重點推進精密和智能儀器儀表與試驗設備、智能控制系統、關鍵基礎零部件、高檔數控機床與智能專用裝備,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
“以重大專項為依托,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將成為我國裝備制造業下一個5年的重點任務。建立數字化裝備開發的技術平臺、突破裝備數字化共性關鍵技術、提升裝備技術水平同樣將成為下一步裝備制造業調結構的重要舉措。”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國家信息化咨詢委員會委員朱森第表示。
“‘十二五’期間,裝備制造業的戰略是‘調整轉型、創新升級’,目標是‘推進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重大技術裝備處處長楊栓昌表示。
據了解,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已經形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特別是《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實施以來,裝備制造業發展明顯加快,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顯著提高,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部分產品技術水平和市場占有率躍居世界前列。
2006-2010年,我國裝備工業增加值增長超過25%。2010年前11個月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總體增長21%,實現業務收入13萬億元,同比增長34%;實現利 潤總額超過9千億元,全行業銷售利潤率為7.18%;實現出口1.4萬億元,同比增長30%。
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
2010年7月,我國實驗快堆首次臨界成功,該實驗快堆有200多個系統、設備達7000多臺套,其中快堆的核心——堆容器裝備的制造最為艱難。據了解,該裝備高12米,直徑8米,壁厚25毫米,內部構件多達5.5萬件,總重700多噸的堆容器屬于大型薄壁容器,制造難度極大。
中國一重集團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聯合設計并承擔了這一大型非標設備的制造和安裝,并實現了一次制造成功、一次運輸成功、一次安裝成功,創造了快堆大型核設備制造的高質量,也創造了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的新紀錄。這一成功標志著我國在核設備設計制造能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核電裝備的飛速發展只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的一個縮影。在工程機械、數控機床、汽車及零部件等諸多領域,我國裝備制造業不斷取得新成果,高端裝備自給率不斷提高。據了解,我國裝備制造業體系非常完善,只要是裝備,在我國均可以找到生產企業,這在國外是沒有的。而且,我國裝備制造業總體規模國際領先,行業連續保持出口貿易順差,實現了歷史性轉折。
“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裝備自足率達到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高端裝備制造仍主要依賴進口。”朱森第說。
朱森第表示,高端裝備制造業主要特點是技術高端、價值鏈高端、在產業鏈中的地位高端,具體表現為知識、技術密集,體現多學科和多領域高、精、尖技術的交叉與集成,具有高附加值特征,其發展水平決定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高端制造業既包括傳統制造業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端部分。在調整產業結構的背景下,高端裝備制造業被認為是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資金最密集、產業鏈最完備、見效最快的產業之一。
朱森第表示,目前國際高端裝備制造業主要有兩個發展趨勢,一是朝超微、超精發展,微機電系統成為信息通信、生物醫療、汽車等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二是以電力、石化、冶金行業為代表的重大技術裝備正朝著超大型化的方向發展。
“在高端裝備領域,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仍依靠進口,多數出口產品是貼牌生產,擁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王瑞祥表示,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調結構、轉方式”將成為裝備制造業實現科學發展的重中之重。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從“十一五”開始,我國為加快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和重大創新產品集成創新,開始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等重大專項。朱森第認為,秉承以高檔化、信息化、成套化為主線,以高檔數控機床等基礎裝備和國民經濟相關行業所需的重大專用裝備為重點的思路,“十二五”期間我國在基礎配套件、數控系統等方面設立專項課題顯得更為迫切。
專家建議,實施基礎零部件專項時,國家可重點就高檔軸承、大型鑄鍛件、液壓件(泵、閥)、核級泵(閥)等實施專項,并給予資金支持。
“要掌握主導產品的核心技術,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產品和知名品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將高端裝備產量的占比提高到15%以上,基本保障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一是要提升產品的品質,二是突破關鍵零部件。”王瑞祥說。
以高端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的大飛機為例,大飛機是當今工業領域惟一要同時解決超高速、超高壓、超高溫三大技術難題的制造品,被譽為高端制造業領域“皇冠上的明珠”。日前,我國大飛機發動機項目迎來新進展,2011年可確定技術路線,并將在“十二五”期間研制出一臺完整的發動機驗證機。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莫瑋認為,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應著力增強高端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需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大企業作支撐。要以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以提高企業質量和效益為目標,鼓勵關聯企業聯合重組,推進一體化經營。鼓勵優勢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開展資源和價值鏈的整合,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戰略。
莫瑋同時表示,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應積極建設國際領先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實踐表明,產業集聚能夠強化產業分工,降低創新成本,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是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過程中,要集中力量發展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用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積極引導和推動相關產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著力加強以產業鏈為紐帶的產業集群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