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鞋子到玩具,從輪胎到風力發電機,歐美國家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其檔次也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提升而“水漲船高”。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局長周曉燕昨天表示,新能源領域正成為國際貿易摩擦的新熱點,已經進入了利益碰撞期,中國需謹慎應對。
她在第五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上說,不僅去年美國有關組織對中國在新能源政策啟動了301調查并訴至WTO,有關信息顯示歐盟方面也一直在謀劃針對中國出口歐洲的光伏電池進行反傾銷調查。
所謂“301調查”,是指去年10月,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按照《美國貿易法》第301條款,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起的一項針對中國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清潔能源政策和措施的調查。
根據美國301條款,美國可以對它認為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其他國家的貿易做法進行調查,并可與有關國家政府協商,最后由總統決定采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停止有關協定等報復措施。
“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正從原來的中低端制造領域,上升到中高端制造領域。”周曉燕指出,預計今后在新能源制造領域,有可能遭遇更多貿易摩擦,中國需要更加重視發展外部環境,妥善應對產業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貿易摩擦和沖突,積極做好應對工作。
她同時表示:“據我們調查,歐美在新能源行業也實施了扶持政策,而且也有違規做法。”但她并未明確指出歐美在新能源領域的具體違規做法。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鄭國漢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則表示,目前全球來看,貿易保護主義最嚴重的時刻已經過去。
他說,此前由于經濟危機突然襲來,不少國家出現恐慌心理,從保護自己出發,“情愿你倒下,好過我倒下”,一時間貿易保護主義略顯泛濫,但現在隨著全球經濟逐步走向復蘇,全球已經度過最艱難時刻,對于貿易保護主義的擔憂也正在逐步降低。
周曉燕昨日表示,中國作為能源進口國,同時也是重要的新能源設備進口國,今后需要積極加強與其他國家經貿合作,一旦遇到貿易摩擦時,可通過業界磋商和對話,化解相關貿易摩擦危機。
去年曾有數據表明,中國在清潔能源的投資位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產品制造國、風電裝機最大國、水力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以及太陽能熱利用面積最大的國家。
不過與風電、水電、太陽能熱利用相比,中國的太陽能光伏本土市場尚未真正啟動,坐擁全球最大的生產能力,卻只能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商務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遭受貿易救濟調查66起,涉案金額77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