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產品牌的發展,回游國內市場的陶瓷衛浴品牌大有人在。許多以外貿出口為主打業務的品牌,面對國際市場的復雜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等不安全因素,以及匯率變化、出口壁壘、反傾銷襲擾的無奈,紛紛把市場重心轉移到國內市場。這不僅是緣于國內巨大的市場潛力,良好的發展勢頭以及風險低、收益大的績優股優勢,更說明代工出口模式,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人力成本、環境成本、經營成本等生產成本在增加,但出口價格卻每況愈下,企業的盈利空間不斷縮水。甘為他人作嫁,消耗掉大量的原燃材料,卻換來微薄的收益,且品牌沒有,發展前景沒有。
在去年第二屆新疆伊寧·中亞國際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陶瓷產業研討會上,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名譽會長丁衛東大聲疾呼,“陶瓷產品的出口實際上是賣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犧牲了中國的環保,污染留給了自己。其實整個行業的職工工資水平、福利待遇偏低,出口的結果是消耗了寶貴的資源,帶來了污染,掙了一點點血汗錢。”同時表示,國家今后可能要出臺一系列政策,限制陶瓷制品的出口。
可見,低價出口已是窮途末路。或許這也正成為一些出口型陶瓷衛浴企業的共識,從而紛紛拓展國內市場。記得幾年前,國內一家規模、實力頗大的衛浴企業,其外銷比例高達80%以上。面對國際市場的多變,果斷調整營銷策略,壓縮外銷市場,特別是貼牌,著力擴大國內市場,經過幾年的國內市場耕耘,成效明顯。應該說,國內市場是值得期待和充滿希冀的。但越來越多的外貿出口型陶瓷衛浴企業轉向國內主戰場,是喜是憂?丁衛東表示,按照現在的產業分工,中國仍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制造環節,而高端的產品設計、科技開發及營銷都在國外。隨著越來越多陶瓷衛浴產品加入國內市場的競爭,勢必會讓本就是白熱化的陶瓷衛浴市場更加火上添油。如果大家都擠在國內市場,后果又將如何?我們市場空間的消化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我們環境空間的容納能力也是有限的。雖然很多人認為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但要知道,我們的產能也在成倍增漲。統計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陶瓷產業持續高速發展,年產量從1984年的732萬件發展至2009年的1.569億件,最近十幾年我國衛生陶瓷產量連續保持增長,即使面對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也是如此。
不久前召開的第四屆中國衛生潔具行業高峰論壇上,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秘書長尹虹博士稱,2009年我國衛生陶瓷出口量下降、出口金額下降、出口產品平均單價大幅下降。但出口比重仍占34.70%,目前我國衛生陶瓷行業仍然屬出口依賴型的行業。
所以說,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也并非無底洞,需要用辯證的思想和觀念看待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關系。主攻國內市場沒錯,但國際市場的拓展也不能松懈,畢竟要成就國際強企、陶瓷強國,離不開國際市場。
回歸國內市場,一定程度上是迫于無奈。而眾多陶瓷衛浴企業的回歸舉動,透露出的信息顯而易見:國際市場的營銷要創新,要以輸出自主品牌為主,產品更要創新,要以“兩高一自”為主攻方向,提升國產陶瓷衛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