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碩的經濟收入,錚錚的實例回放。面對展會“遍地開花”現象,作為五金企業的“掌舵人”該如何有的放矢,理智應對,是擺在眾多“五金人”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現狀:展會扎推逢展必參
模具展、家具展、衛浴展、廚衛展、五金機電展……展會幾乎充斥著人們的視覺神經,它也成為“五金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作為五金機電產品生產與進出口大國,我國五金機電產品出口數量占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展會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良好的“聯姻”載體,加快推動五金產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作為時下的一種新興產業,展會對一個城市、一個區域的國民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一項調查顯示,如果說辦展會的收入是“1”,那么住宿、餐飲、運輸、通信、旅游、貿易等相關收入將達到“9”。這也導致很多地區和企業熱衷辦展會。
眾所周知,展會對于提升企業形象、展示企業產品、促進廠商交流都具有很好的作用,不少企業通過一次次的參展取得壯大。因此,面對琳瑯滿目的展會,很多企業會采納“逢展必參”的方式。
問題:參差不齊盲目跟風
中國五金博覽會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被稱作全國五金行業的一張“晴雨表”,更是世界五金發展的一張“走勢圖”,每年都吸引著大批國內外五金企業競相參展。
近日,筆者從該展會的招商交易組了解到,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331家國內外企業申請展位達1794個,特裝展位面積9840平方米,均超過了今年的計劃提供數,凸現了“僧多粥少”的火暴場面。
然而,對于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規模展會,相比其他“得寵”展會,則顯得冷清得多。據一位資深會展專家指出,“不少展會都曾提出‘永不落幕’的口號,但更多的只是在表達一種難以實現的理想罷了!”
展會就像一塊磁力無比的磁鐵,吸引眾多企業前來參展。很多企業不遠千里、不顧自身條件的制約,盲目跟風,結果得不償失、事倍功半。
淺析:抱團取暖理性參展
隨著各地展會涌出泛濫跡象,我們都應該深思:如何讓展會變得高“含金量”?如何讓參展商“取經”成功?
其一,抱團取暖。要做“老字號”展會,作為承辦者就要不斷積累能量。展會猶如產品一樣,看重的是質量。應對當前展會參差不齊的現狀,各主辦方應該考慮“抱團”式的合作,創造雙贏局面。此外,這種精簡方式也順應當今時代的“低碳”潮流。
其二,理性參展。展會經濟可能會“點燃”一家企業的經營效益,當然,盲目性的參展同樣會讓企業深陷“泥沼”之中。因此,五金企業在決定參展的前期,一定要衡量展會本身的“發光強度”,以及公司的市場策略、品牌展示等是否與展會“和諧”。
展會營銷——五金企業拓展市場的一把利刃。如何利用好,得靠“五金人”自己的“慧眼”識別以及相關部門組織的合理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