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過后,又是新一輪的農民工離鄉打工潮來臨。與往年不同的是,春節前,東南、華南等許多傳統的用工大省就已經出現了用工荒。而在湖北、四川等勞務輸出大省,當地政府和五金企業出臺了更多的措施“截留”農民工——從中,我們或許可以聽到中國五金產業西進的足音。
新一代的農民工與上輩們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涌入城市,想要找尋的不僅是一份溫飽,還希望有更多的收獲。傳統五金制造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和待遇,已經不足以吸引他們背井離鄉。這或許將是倒逼沿海中低端五金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又一大動力。
隨著中國經濟的悄然變化,以及新生代農民工不愿意干體力活的現狀……使得五金行業"用工荒"呈愈演愈烈的態勢。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中小五金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干體力活
"我會車工、鉗工、焊工,工資要求2500元左右。"十六里河22歲的小王說,工作時間不能太長,不能太臟太累,"最理想的是小型車床廠"。小王家有兄弟姐妹4人,他排行老小,父母兄姐前幾年也在外打工。"我們家雖是農村的,可住的是大房子,電視冰箱洗衣機都齊全。"他坦言家里條件不錯,自己也沒吃過什么苦。22歲的他在勞務市場呆了三天,卻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表示,新生代農民工較上一代來說,具備一定知識,對薪酬、福利、個人健康、發展前途等有更高的要求。現在不少農村青年不會干農活,穿著打扮也很時尚,生活方式、理想追求都已經城市化了,但個人的能力卻離高端就業市場較遠,復雜勞動承擔不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減少也加大了'用工荒'。"
流動性大影響企業接單
2011年沿海地區勞動力短缺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勞動力輸出地不愿意讓年輕力壯的農民工外出打工;二是目前打工的大部分是第二代農民工,他們打工的目的主要是體驗發達地區的生活,想法多、不穩定,所以這批工人的流動性大。
如果離家近,工資相差不大,他們寧愿選擇在家鄉打工或創業。
寧波某五金企業大部分工廠將工人流動率控制在10%以內,寧波市五金行業工人的流動率一般在20%-25%,而中小五金企業的流動率能達到40%。
勞動力充足,我們安排訂單的選擇性比較大。如果缺乏勞動力,所接訂單會受限。勞動力流動過大對一些小廠的影響非常明顯。工人少了就不能接單,不接單的話,剩下的那些工人也會走,所以很多時候即使是虧錢也得開工。
漲薪風潮:高技術指日可待
2010年的市場行情“漲”聲一片,從農副產業蔓延至裝備制造業,無一幸免。消費品的上漲間接抬高了勞動力成本,自5月份以來,廣東省調整了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國內企業開始面臨近30年來最嚴峻的“漲薪潮”。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五金制造企業受困于漲薪風潮。在此狀況之下,五金企業狠下工夫,從企業管理、轉變經營模式上謀取出路。
中國五金之都永康在看清了勞動力不再占優勢后,轉身投入技術創新,運用智能化。例如,從事休閑車制造的企業,在原有車型的基礎上,通過自動化設計和改裝后變成智能車,售價從7萬元提高到40萬人民幣;嘉興的集成吊頂,通過技術創新,短短幾年間已發展到了產值數十億元的主導產業……
技術創新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的主要原因。我國的五金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小五金產品也可以支撐起高技術的招牌,迅速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綜合實力提升后,工人工資上漲并不會帶來多大影響。
用工荒是最近幾年出現的新現象。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新現象,一邊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一邊卻企業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國以前之政策不合理之處,急需要調整。
有業內人士指出,以常規思維來看,“民工荒”意味著勞動力供小于求,市場會依據供求雙方的博弈結果自發上調均衡工資水平。但事實表明,低端簡單勞動供給者因替代性強而不被企業重視,工資水平仍舊偏低。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業單方面解決,必須要有調控部門的積極介入與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