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十二五”期間,六大城市群須盡快解決行政體制限制、加緊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杜絕工業污染、緩解土地供需矛盾等突出問題,通過自身發展帶動全省發展,繼而形成中部合力
2010年,中部崛起正當時。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自去年9月正式獲批,并隨后印發至中部六省以來,中部地區的“崛起”熱情就從未消退。
今年8月25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意見》和《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的指導意見》;9月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政策持續給力,中部崛起“開局年”形勢良好。
六大城市群定調
城市,作為重要的要素集聚區和經濟輻射中心,有著促進產業合理分工和功能拓展的重要作用;城市群更是以上功能的高效匯集。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部地區已形成“六省六群”的格局,即湖北武漢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長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帶、江西環鄱陽湖城市群和山西太原城市圈。
然而,諸如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強、資源要素整合有限、產業集聚度不高、創新能力較弱、城市間分工協作程度較低等困擾中部城市群發展的突出問題,也著實讓中部六省的決策者們憂心。
按照中央對中部地區城市群的發展要求,未來六大城市群將扛起輻射帶動整個中部地區高速發展的大旗,自《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以來,中部六省加快步伐,趕在“十一五”收官之際敲定各自城市群未來的發展方向。
對于國家力推中部城市群發展,借以帶動整個中部地區崛起的做法,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認為,已形成的中部六大城市群是中部人口產業最為密集、基礎設施最為完善、發展條件最為優越、增長潛力最為巨大的地區,未來通過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合作以及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權利,將逐步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六省發展練“內功”
2010年,中部六省在謀劃“中部崛起”開局的過程中,實現了全區域經濟發展增幅超過東部沿海地區,居于全國領先地位。
前三季度,中部六省實現GDP總量共計60231.79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2.4%。依靠全國10.7%的土地,承載全國28.1%人口的中部,依托中部崛起契機,也逐漸承擔了撐起中國經濟“腰板”的重任。
中部區域的六省各自也在深練“內功”。
去年獲批的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安徽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歷經一年的全速發展,讓贛皖兩省走上了全速發展的軌道。
定位為“生態經濟”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全年高新產業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前三季度,區域內實現新產品產值占全省超過九成,上半年,經濟區實現經濟總產值已占全省接近60%,其中增加值更是超過六成。
在安徽,1—11月全省吸納逾30億美元的外資中,近八成流向了以承接產業轉移為發展重點的皖江城市帶。
今年12月,作為正式獲批的第九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山西將在未來展開全省域、全方位的資源型經濟轉型。
此外,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長株潭城市群、湖北武漢城市圈的發展勢頭同樣迅猛,在創造全省半數GDP的基礎上,今后繼續保持高速提升態勢。
江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對本報記者說,加快推進中部地區“三基地、一樞紐”建設是中部六省的共同使命,各省的發展與中部崛起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各省提速發展可推動中部整體發展,中部的整體發展又將為各省帶來發展機遇和動力。”
麻智輝強調,城市群的全面發展將是中部崛起從目標走向實際的最好證明。
未來五年中部六省主攻城市群
“十二五”期間,中部六省將迎來“五年大發展”的重要任務。
據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經濟預測處對中部六省“十二五”規劃建議比較得出結論,“十二五”時期,中部競爭,將是各省城市群的競爭。
翻開各省“十二五”規劃藍圖,不難發現,各省都將城市群發展擺在了顯著位置:安徽明確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推動皖江城市帶率先崛起;江西依舊布局鄱陽湖產業及城市群共同發展;山西將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布局,加快發展太原都市圈;河南則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湖北全面實施“兩圈一帶”總體戰略;湖南加速構建以長株潭為核心、環長株潭城市群為重點、市州中心城市為骨干、縣城和中心鎮為節點、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體系。
安徽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可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十二五”期間,六大城市群想要通過自身發展帶動全省發展,繼而形成中部合力,必須盡快突破行政體制限制、加緊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杜絕工業污染、緩解土地供需矛盾。
王可俠認為,六大城市群需要通過有序規劃、產業高起點發展及合理擴張,探尋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更要在體制改革、政策引導、對政策執行的監管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