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階段性過剩促使整合加速
在12月18日召開的太陽能光伏市場與裝備制造論壇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對眾多光伏企業呼吁,光伏企業需要在今年底根據市場情況適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預計2011年光伏產品可能出現階段性產能過剩,在今年的高速增長之后,明年可以看作光伏產業的調整年。
明年調整年
今年以來,由于光伏市場出現超預期的接近翻番增長率,包括晶硅、硅片、電池組件方面的投產熱潮一浪接一浪。統計顯示,2011年產能超過1GW的電池生產廠家已經達到11家,從電池到組件產業鏈都可能因為產能集中釋放而出現階段性過剩。
石定寰表示,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的光伏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20GW裝機,而按照目前的產能增加速度,到2020年有可能達到50GW。
一家光伏產品生產商表示,我國太陽能電池明年有望達到35G的生產能力,但屆時全球需求不會超過20G,可見,如果國內全部實現產能會出現50%過剩。預計光伏產業鏈會朝上游集中,中小型,幾百家組件廠,大面積組件廠會成為重災區,電池方面相對產能過剩,受沖擊最大的是離終端市場較遠、規模比較小的企業。
一邊是各環節的光伏產品投產熱情高漲,另一方面是光伏發電成本還有待于進一步下降。
據了解,目前我國光伏發電的成本為15000-20000元每千瓦,雖然相比前幾年已經大幅降低,但整體還是比較高,而今年由于國際光伏市場需求旺盛,光伏產品的價格也沒能出現大幅下降,因此對光伏發電成本的貢獻不太多,未來還需要從各個方面降低成本。
石定寰表示,未來對光伏行業的發展策略,不應僅寄托在建立大型光伏發電站方面,還應該推廣各種形式的光伏應用,例如重點在農村地區推廣太陽能光熱利用、配合智能電網開展分布式能源開發等。
市場整合可能國企占優
面對明年國際光伏市場需求的不確定因素,國內眾多投產光伏產品項目的企業很可能短期要面臨投資回報期延長的挑戰。有專家預測,市場供需大勢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光伏產品生產商的銷售量與毛利率,明年光伏產品的價格將進一步下挫。
如此一來,市場整合難以避免,實力較小或作坊式的光伏產品生產商將面臨很大的經營壓力,而市場整合中,國有企業很可能再度占據優勢。
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國有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對投資回報的期限要求不太高,能夠打造完整的光伏產業鏈,例如從晶硅到硅片到電池到發電站,每延伸一個產業鏈環節就能夠減輕一個環節的稅負,提升一個環節的毛利率,因此國企打通產業鏈的積極性也比較高;另一方面,無論是在以政府主導的光伏招標還是政府推進的光伏補貼項目中,國企獲得的青睞度整體都遠超過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