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屬材料的晶粒尺寸減小到納米量級時,其顏色大都變成黑色,且粒徑越小,顏色越深,表明納米粒子的吸光能力很強。納米粉體的吸光過程還受其能級分離的量子尺寸效應和晶粒及其表面上電荷分布的影響,由于晶粒中的傳導電子能級往往凝聚成很窄的能帶,因而造成窄的吸收帶。例如,半導體Si和Ge都屬于間接帶隙半導體材料,通常情況下難以發光,但當它們的粒徑分別減小到5nm和4nm以下,由于能帶結構的變化,就會表現出明顯的可見光發射現象,且粒徑越小,發光強度越強,發光光譜逐漸藍移,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他納米材料,如納米CdS、Sn0、Al2O3、TiO2和Fe203等也具有粗晶狀態下根本沒有的發光現象,如高度的光學非線性。
當黃金(Au)被細分到小于光波波長的尺寸時(即幾百納米),會失去原有的光澤而呈現黑色。實際上,所有的金屬超微粒子均為黑色,尺寸越小,色彩越黑。銀白色的鉑變為鉑黑等。這表明金屬超微粒對光的反射率很低,一般低于1%。大約有幾納米的厚度即可消光,利用此特性可制作高效光熱、光電轉換材料,可高效地將太陽能轉化為熱電能。此外又可作為紅外敏感元件、紅外隱身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