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的主要內容將以民生為主線,以經濟結構調整為目標,進而達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目標。其中,擴大內需成為規劃中的重要關鍵詞之一,而內需主要包括消費和投資兩大方面。本版本周二已經推出系列報道之消費篇,因此今天將主要從投資的角度來分析“十二五”規劃對受益行業的影響,挖掘其中的投資機會。
從投資的角度,“十二五”期間將圍繞中西部的區域規劃、城鎮的保障性住房展開,決定了裝備制造、鐵路基建、醫療改革、以及新能源汽車等行業仍然處于增長的周期內,其被過度強化的周期特性導致估值水平處于歷史低位,因此這些行業存在估值修復和后期進一步成長帶來的股價上漲空間。
裝備制造“中國制造”升級刻不容緩
目前,由于缺乏核心技術,貼牌生產仍是“中國制造”普遍的生存模式,為了實現到2020年,中國或成為綜合強大、關鍵一流、整體中上的先進國家的國家競爭力戰略目標,“十二五”規劃將重點傾斜高端裝備制造業。
大型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高端領域,制造業中的高新技術與先進管理模式基本體現在裝備制造業,制造業中利潤空間最大的部分也是裝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代表著整個制造業的走向,決定著整個制造業的水平。其中包括重型機械、船舶、飛機、發電設備、大型鍋爐、冶金機械、礦山機械、專用設備等大型裝備生產廠家。
據了解,在高端裝備制造的衛星產業方面,北斗二代、北斗三代衛星組網完成后將成為可覆蓋全球四大導航系統之一;到時與地面設備相關的上市公司北斗星通、國騰電子(300101,股吧)、合眾思壯(002383,股吧)與衛星應用方面的公司中國衛星(600118,股吧)將有望受到資金的青睞。
電網投資結構性調整加深。從國網公布的“十二五”規劃以及智能電網招標情況來看,電網建設關注焦點將集中在特高壓和智能電網的發展。8月公布的特高壓“十二五”規劃提出在2015年完成“三橫三縱一環網”的結構布局。此項規劃總計新增交流線路約9000公里,新建變電站29座;直流線路約23000公里,新建換流站21座。預計“十二五”特高壓項目投資額將達到3100億元。未來10年,一個因智能電網而帶動的宏大產業鏈條正徐徐展開。
此外,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十二五”期間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控制在20%左右,2015年,中國對工程機械的市場需求將達到9000億元。2009年,國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達到22.5萬億元,比2000年的不足3.3萬億元增長了5.8倍。期間,工程機械行業的市場規模增長了5.46倍。而城鎮化建設、高速公路、風電和核電建設投資將是拉動工程機械行業今后五至十年實現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
鐵路基建鐵路建設進入高鐵時代
據鐵道部日前公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6.6%,達到4912.46億元,其中基建投資4298.6億元,同比上升26.3%。
按照目前已公布的施工項目,2012年我國鐵路通車里程將達到11萬公里,而目前鐵路中長期規劃中的鐵路里程目標僅為12萬公里以上。從目前上報國家發改委的十二五規劃來看,各地建設鐵路的積極性極高,鐵路建設里程超出中長期規劃的可能性極大。
當前鐵路基建正處于投資高峰期,同時,在國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內鐵路網遠期建設規模上調是大勢所趨。
證券預計,隨著十二五規劃中鐵路里程的增加,行業盈利增長的確定性大幅度提高將使該行業的估值水平重回20到30倍以上的動態市盈率水平。因此該行業股票還將會有100%-200%以上的上漲空間。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鐵路建設進入了高鐵時代,2008年中國建成了第一條時速超過30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2009年,中國又擁有了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高的高速鐵路武廣客運專線。截至2010年中,中國的高鐵運營里程達到了692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2012年,中國將建成以北京為中心的8小時高速鐵路交通圈,按照新調整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12年,中國鐵路運營里程將由目前的8萬公里增加到11萬公里,其中高鐵的客運專線,將達到18000公里。
證券表示,“雙鐵”斬獲頗豐,中國高鐵進軍全球市場近幾年,以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為代表的中國鐵路建設企業在海外鐵路市場連獲大單。
海洋工程成為國民經濟新增長點
據媒體報道,“十二五”規劃最大的亮點在相關企業于“十二五”期間在中國的近海大陸架和大陸坡再建設5000萬噸的產能,將帶動的海工程裝備總投資將超過2500億元。對此,眾多海洋工程船舶企業也將從該規劃帶來的訂單中分得一杯羹。
我國擁有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島嶼有6500多個,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可再生能源、濱海旅游等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我國海洋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沿海地區政府部門的積極響應,隨著東部率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海洋經濟科學發展成為必然。在"十二五"規劃指導下,通過海洋產業的調整、優化、升級和改造,特別是戰略性新興海洋產業的發展,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必然會進一步提高,海洋工程產業相關上市公司也將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
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一直做著持續的貢獻,而且不斷提高。2009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大關,達到3.1964萬億元,海洋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近十分之一。按此趨勢發展,未來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潛在支柱。海洋的發展潛力早已被全球各國所關注,中國海洋經濟躍升發展需繼續深入海洋認識。
海洋工程裝備業涉及到的行業包括海洋油氣發開、海工平臺制造、配套設備制造、油氣開采服務以及設備設計總承類相關上市公司。
業內人士分析,A股市場中,涉及海洋工程的上市公司有,海洋油氣開發的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中集集團;海工平臺制造業務中,包括振華重工、廣船國際;中信海直是海上石油直升機服務龍頭;油氣開采服務方面,中海油服具有雄厚實力;涉及到設備設計總承的公司也不少,比如上海佳豪、江鉆股份、杰瑞股份;神開股份提供綜合錄井儀、采油氣樹和油品分析儀;寶德股份具有鉆采設備電控自動化產品;鞍鋼股份提供海工設備鋼材;久立特材則提供油氣輸送不銹鋼焊接管;巨力索具生產的海上起吊設備吊索吊具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還有中天科技可以提供海底光電纜。
中國海洋經濟在新世紀前十年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數據顯示,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6.12%,遠高出同期GDP增速。21世紀第二個十年,在國家新的戰略扶持層面上,我國海洋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有望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