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曾因“五蓮紅”、“五蓮花”石材享譽石材界的山東省五蓮縣,再添一項“國”字號桂冠,在16日召開的全國石材礦山開采技術現場會上,五蓮縣街頭鎮被中國石材協會正式授予“中國花崗石之鄉”稱號。
五蓮縣境內花崗石遠景儲量達50億立方米,是山東省重點培育的4個石材產業集群之一。其核心礦區街頭鎮享有“江北石材第一鎮”的美譽,全鎮擁有花崗石礦點達216處、石材加工企業870多家,年產成品荒料60萬立方米、加工板材3000萬平方米,產品遠銷美、日、韓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突破30億元,吸納3.5萬農民就業。昔日讓山里人煩惱的“石疙瘩”,如今成了人見人愛的“金元寶”。
五蓮縣表示,手捧“聚寶盆”,決不能做“敗家人”。著眼改變石材業布局散、規模小、管理粗、效益低的狀況,實現石材業的可持續發展,五蓮縣以新技術推廣為抓手,對石材資源的利用變“狼吞虎咽“為“細嚼慢咽”,力推石材產業向規模化、科技化、清潔化方向發展。中國石材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劉建華在實地調研后指出:“五蓮縣石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和實踐,在全國具有示范性作用。”
借助市場手段,五蓮縣對石材開采、加工企業進行兼并融合、“瘦身強體”,采礦點數量壓減了近一半,培育壯大了山前、金龍、美華等石材業“航母”。以新技術做為撬動產業升級的杠桿,該縣引進礦山輪鋸開采技術,淘汰原始的炸藥爆破方式,使石材開采成材率由30%提高到90%以上。在加工環節,先后與福州大學聯合研制了絮凝劑、與山東大學聯合研制了鋸泥壓濾機等新工藝新設備,解決了水與鋸泥分離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石材加工過程中廢水循環使用不外排、固體廢物定點儲存處置。
為實現對邊角廢料、鋸泥、廢棄礦坑等石材開采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該縣積極延伸產業鏈條變“廢”為寶,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全縣 300余家中小業戶利用邊角料進行異型材、工藝品加工,年可消化廢石料5萬余立方米。他們還引進了總投資1.2億元的雅美特建陶公司,每年可將5萬噸鋸泥、12萬噸礦渣轉化為新型建材。對廢棄礦坑,該縣積極推行廢料回填、覆土造田(林),設立了10處回填造田點,每年可處置礦渣廢料100多萬噸。目前已利用廢棄礦坑新造耕地600余畝、造林330畝,讓過去亂石遍布的“生態疤痕”,變成了一片片蔥蘢綠樹和高產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