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新興能源產業規劃”點出能源行業的“先鋒軍”,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圈定七大領域,在我國“十二五”規劃出爐前夕,新興產業已在起跑線就位,為逐步取代傳統高耗能產業的“接力賽”熱身。
隨著能源危機的迫近、國際碳減排壓力的增加,我國針對能源與產業結構的調整迫在眉睫,如何在保證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實現經濟增長支撐力從傳統的“兩高”產業向高科技、低排放的新興產業轉移,成為當下以及“十二五”期間的最大挑戰。
今年年初以來,我國針對能源產業結構的調整已經陸續實施。在調控政策中,淘汰落后產能、加快兼并重組、完善行業準入、取消優惠電價、實行信貸差別投放、嚴格落實“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等多重政策都在促成這樣的轉變,目前戴著過剩或高耗能“帽子”的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化工等行業已經受到了來自多方位的政策限制,二季度以來,高耗能行業用電量高速增長的勢頭已有所減緩。
與此同時,針對新興產業所指定的規劃和研究漸次展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9月8日獲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而《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正在等待審批。
從涵蓋范圍上看,《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可以看作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組成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七大領域獲重點培育。如果說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在全產業中完成了淘金,那么《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則選出能源行業的“潛力股”,除核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之外,還將智能電網、潔凈煤、分布式能源、車用新能源等傳統能源新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納入麾下。
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將在2010-2020年的時間內累計直接增加投資5萬億元人民幣,每年增加產值1.5萬億元。考慮到“新興能源產業”只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組成部分,政府還將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可以預見,整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投資的拉動將遠遠不止5萬億。
新興產業投資增長將逐步釋放對經濟的刺激效應,也意味著,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的投資重點和政策支持中心無疑將圍繞上述產業布局,而“兩高”產業將逐步淡出。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傳統產業會完全失去市場,新型能源產業規劃所帶動的5萬億投資實際也包括了對鋼鐵、建材等傳統產業的間接拉動。必須意識到,在新興產業投資的帶動下,傳統產業需要借機提升產業附加值,與新興產業緊密對接。
在此輪經濟結構調整、新舊產業對接的過程中,相比較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5萬億的新興能源產業規劃所擔負的使命無疑要重得多。然而,無論幾萬億的投資支持力度,在投向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仍存一些疑問。
首先,這筆投資將以誰為主體?考慮到此次投資的對象——核電、水電、風電、智能電網等領域需要巨額投資,又主要由國企主導,因此如何避免投資再度成為國企的饕餮盛宴,如何設立機制讓民營資本充分參與分羹,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有限的投資資金投放能否盡快促進新興產業迅速成長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頂梁柱”?如何避免投資資源浪費,如何提高投資效率,如何催化傳統產業實現升級革新,尚需要建立完善的后續機制。要順利落實,需要在投資中更多地引入市場機制、鼓勵民營資本參與,促進公平競爭,方能盡早將新興產業“扶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