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制造業發揮了最關鍵作用。但是中國工業化革命還沒有完成,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階段中國制造業和世界先進制造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研發水平和創新環境方面,而且又遇到了低碳經濟的挑戰。因此,有必要重提“解放思想”。這個“解放思想”就是要更加積極準確地判斷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和全球產業的轉移趨勢。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必然趨勢,可持續的工業發展模式是必然選擇。
一是要大力扶持民營制造業崛起,嚴格把國有企業限制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發展,在非競爭行業要大力鼓勵民營企業廣泛參與。只有民營經濟真正活躍起來,國家經濟才可能強大。汽車行業過去基本上沒有民營企業參與,完全是清一色的國有大企業壟斷,幾十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至今也沒有推出一款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汽車。近10來年,民營企業很艱難地進入這個領域,局面很快有了改觀。
二是在金融環境方面要給予民營制造業更多方便。今天的民營制造業起步已經不再是改革開放初期那么簡單,首先要求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其次還要具備一定經濟實力。很多民營企業在買了設備以后,就沒有修廠房的錢,修了廠房,就沒有流動資金。雖然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給予信貸傾斜,但是,從信貸投放情況來看,絕大多數資金還是流向國有企業。一面是國有企業的錢用不完,投向股市和房市,從而推高了房價,引起社會不安;另一面卻是中小企業貸不到款,導致民間高利貸肆虐,民營企業成本高企。癥結在于大批民營企業缺乏抵押和擔保,不具備金融機構貸款發放的基本原則。是否可以考慮建立“企業法人信用檔案”,鼓勵每一位具備一定基礎條件和創業熱情的人參與創業,經過一定的評估體系考核,給予信用評級。哪怕是沒有足夠抵押,也可以給予貸款扶持?應該把民營制造業創業初期的資金難問題擺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是要進一步鼓勵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搞科研需要很大的投入,但沒有科研實力就沒有競爭力,因為產品升級換代是企業的常態。我國彩電行業的競爭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前我國彩電行業全部是外資,90年代初,長虹、康佳等民族彩電業崛起,外資彩電讓出市場。可是,民族彩電巨頭只是一味想做大,做到全球第一,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彩電業的革命居然提前來臨,外資卷土重來,平板時代改寫了世界彩電業的歷史。民族彩電業再次淪為洋品牌的代工車間。所以制造業企業一定要有強大的研發團隊,要走在產業更新換代的最前面。在通訊設備行業,像華為、中興,他們起步最晚,但進步最快,華為已經進入全球行業前三甲。他們的成功靠的就是一支強大的研發團隊,始終掌握著世界最先進技術的發展方向,能夠不斷推出自己的拳頭產品。
中國制造業已經走過了依靠低廉勞動力優勢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階段,在低碳經濟時代,需要盡快探索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可持續的發展路徑。這不僅是各級政府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的事情,廣大制造業企業也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以國際化的眼光對待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