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石材產業發展迅猛,實現了從傳統的石雕制品向裝飾材料與制品、從原料出口向進口原材料再生產大宗深加工產品出口、從單純的產品輸出向承接國內外工程安裝業務的轉變。從1995年以來,我省石材工業產值、產量、出口均居全國首位。2008年我省規模以上石材企業工業產值330億元,進出口超30億美元,分別占全國的38.8%和62.9%。
今年5月6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若干意見》提出:“建設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水平。”福建省委、省政府于7月29日在福建省第八屆六次全委會通過了對《若干意見》制訂的實施意見,提出要發展南安石材產業集群。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策,為發展臨海型石材產業帶來生機。我省石材產業具有很強的參與國內外產業分工和市場競爭的優勢,特別是日趨成熟的社會化生產體系、逐步突起的產業集聚、不斷完善的產業鏈等條件,為我省打造現代的石材產業集群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一、石材產業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一)區域經濟凸現明顯
1、全國最大的石雕、墓碑石生產與出口基地。惠安是著名的“中國石雕之鄉、中國建筑之鄉”、“中國石雕工藝城”、“中國石雕之都”,2008 年石材產值達120多億元,約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出口創匯占全縣的71%。惠安依托傳統的雕藝技術,在國內率先開發墓碑石、園林建筑石等 1000多個品種,并以精湛的石材雕刻技藝及工程安裝技術,贏得了海外市場的青睞。目前已占據國內外墓碑石80%以上的市場。
2、全國最大的建筑裝飾石材生產與出口基地。南安市是我國唯一的“中國建材之鄉”和“中國石材城”,是全國最大的花崗石、大理石建筑裝飾板材加工基地,2008年全市石材工業總產值180億元,建材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3%。
3、豐富的花崗石礦山開采基地。我省花崗石資源豐富,有12個品種是國家名優品種,占全國18%,晉江永和3503、3533、安溪官橋的 3535都是全國最大的單一品種礦山。我省年開采花崗石荒料量達300萬m3,晉江永和是“中國石材之鄉”,年產值達20多億元。當地利用豐富的石材資源,大力發展石材加工業,年開采荒料能力達100多萬m3。
4、最大的玄武巖開采基地。福鼎是“中國石材十大出口基地”之一,全國最大的玄武巖開采與加工基地,年產10萬m3荒料,1200萬m2板材,全市石材產值30多億元,成為當地重要支柱產業。
(二)競爭優勢日益突出
1、營銷網絡較為完善。泉州地區幾十萬建材經銷商建立了強勁的銷售網絡,對石材市場開拓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們在國內外設立銷售公司、培育銷售專業人員、收集商情信息、建立長期客戶,由傳統的營銷方式過渡到采用電子商務進行網絡營銷,推動了國內外市場的開拓。這些完善的營銷網絡和市場開拓能力還帶動了省外石材企業往福建遷移,有力地促進了我省石材產業的發展。
2、區位優勢明顯突出。我省具有兩岸三地和兩個三角洲聯結點的區位優勢,便捷的海運、公路和鐵路交通,形成了福建石材產業發展良好的基礎。從閩東至漳州有三沙灣、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灣、東山灣等六大天然良港,全省石材產業擁有10多個配套設施完善的石材專用碼頭,這是內陸省份無法比擬的。就廈門港來說,石材年吞吐量占廈門港口的50%,有力地保障了石材產品的流通。
3、產品品種配套齊全。我省依托傳統的石雕工藝技術,從傳統的天然花崗巖雕刻到墓碑石,發展到近年來開發的各種建筑石、園林景觀石、廚衛用具、大型城雕、寺廟建筑等各種雕刻影雕產品。同時,花崗石和大理石超薄板、復合板、人造崗石、各種石材裝飾異型材等應運而生,產品品種齊全,研發水平、雕刻技藝和安裝質量也居全國前列。
4、人力資源較為充裕。我省石材雕刻工藝技術和安裝技術的人力資源優勢促進了石材產品創新與行業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我省石雕技藝是我國南方石雕的代表,惠安是中國花崗石雕技藝的發源地,有5萬多的石雕能工巧匠遍布全國各地;二是我省已擁有礦山專業開采隊伍和配套承包礦山的開采、爆破、吊裝等專業戶,北從新疆和西藏、南到海南都有福建的采礦技工;三是在我省創業雇用人員的前期培訓投入少、見效快,在成本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擁有熟練的技術工藝成為石材行業較強的競爭優勢,廣東的康利、環球等石材大企業因此也積極往福建遷移;四是我省的石雕安裝技術堪稱世界一流,好的產品依靠精雕細琢的安裝技藝,北京十大建設、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國內著名建筑和當今世界最大的石材安裝群雕 --黃河炎黃兩帝等石雕安裝工程都是福建人的石雕精品。
五、福建石材產業發展目標與重點
(一)打造海峽西岸現代石材產業集群
國務院在《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培育產業集群,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福建石材產業要加快以“資源為基礎、加工為龍頭、機具配套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現代石材產業集群,大力延伸產業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重點培育泉州、廈門為龍頭的石材加工和出口基地建設。
1、打造全國最大的石材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壯大閩南石材產業集群,全社會總產值達到400億元,石材產量、產值、出口分別占全省的80%以上。其中惠安石雕、墓碑石產業年產值達到120億元;南安石材產業年產值達到180億元。同時,加快培育閩東石材產業基地,石材產業年產值達到50億元。
2、建設10大石材工業園區。一是南安水頭、惠安崇武、南安石井、惠安山霞、晉江永和5個年產值超50億元的石材工業園區;二是安溪官橋與龍門、南安大帽山、福鼎玄武巖、翔安洪塘、羅源西蘭5個年產值30億元-50億元的石材工業園區;三是在閩南、閩東開辟臺灣石材工業園區,引進臺灣石材企業,進一步優化、整合、做大做強石材工業園區。
3、壯大產業鏈培育輔助產品產業基地。在快速發展石材加工業的基礎上,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晉江、廈門、南安要成為石材機械制造基地,石材機械產量占全國石材機械總量的40%,鋼砂、鋸條占全國90%市場份額,磨具磨料占全國70% 市場份額,其它如金剛石工具、石材防護用品、包裝運輸等相關產業要加快發展,推動石材產業基地的同步發展。
4、建成全國最大的石材進出口基地。重點扶持廈門、泉州從事石材進出口業務的公司,鼓勵石材加工企業全方位開拓自營進出口業務,廈門港口依托石材業壯大港口經濟,爭取在2-3年內石材進出口量達到50億美元。
(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先進制造基地
1、加大產業結構性整合。一是突出區域特色。發揮區域品牌或特色產品優勢,促進石材區域經濟發展。以“惠安石雕”、“水頭石材”品牌為依托,積極組建大型集團公司;二是強化投資主體。以龍頭骨干企業為主體,依托產品的名牌效應,以產權為紐帶,對生產同類產品的小企業實施收購、兼并、聯合,壯大企業規模、擴大品牌效益;三是大力整合資源。鼓勵石材加工企業開發礦山,擁有自主礦山資源,有效合理地開發資源,遏制“小礦之花”的泛濫;四是理順出口渠道。發揮我省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石材加工企業和500多家專業從事石材進出口公司抱團應對國際市場,協調外貿大公司與企業聯營合作,優勢互補,共享出口企業的信息資源,規避出口風險,做好應對反傾銷工作。五是加強產業鏈招商。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優化我省石材產業結構,通過招商,吸引國際知名企業加盟,引進先進技術、工藝、品牌,發展石材機具制造業。
2、加快創新主導產品。注重新產品研發,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一是認真分析出口產品的市場定位以及發展潛力,尤其應對金融危機和出口降低退稅后的影響,及時對出口產品結構、種類和出口地不斷更新調整。如研發中西合璧的石雕制品、異型材系列,仿古、仿歐式建筑的石制品、墓石制品系列,新型石材、特種石材等系列產品,從單一花崗石品種向大理石、板巖、砂巖制品等多品種方向發展,進一步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二是注重產品與裝飾設計配套,從單一裝飾產品向家居、城雕、園林等產品延伸;三是大力研發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產品,研發利用石材廢棄物生產新型墻材;四是加強自主創新。要做好專利技術的申報工作,注重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3、加強產學研合作機制。一是通過政策扶持和技術支援,引進人才、技術與成果,借船出海,筑巢引鳳,建立產業集群科技創新互動發展的有效機制;二是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姻,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建立長期的技術戰略聯盟;三是推動石材企業通過購買專利、委托開發、合作開發等多種途徑,獲取有效的技術支持,積極做好新技術引進、吸收、消化工作;四是建立一批石材產業專業化產學研聯合開發機構,著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的石材骨干企業。
4、建立企業技術研發機構。積極扶持石材企業技術中心和行業研發中心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整合技術資源設立企業技術中心。一是支持引入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先進手段和采用環保新技術、新材料,集中力量突破石材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瓶頸;二是選擇技術攻關課題如人造石、利用石粉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等,對關鍵技術、關鍵工藝進行重點攻關,并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三是鼓勵企業增加科技開發投入,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的高新企業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5%以上,其它擁有企業技術中心的高新企業研發投入達到銷售收入的3%以上。
5、建立行業技術研發基地。一是石材加工園區所在地政府要指導企業建立石材產業的技術創新基金,整合企業的科研力量,引導企業逐步增加研發資金的投入,加大技改力量,促進產品的研發與創新;二是鼓勵院校將企業作為開發基地,企業將院校作為智力支撐,聯手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三是組織建立1-2個石材行業技術開發基地,加快石材行業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步伐及企業技術難題的解決;四是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行業技術創新機構。
(三)打造生態型與環保型的現代石材產業
1、引導產業進入良性循環。改變石材加工業過去經歷的“傳統模式”和“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引導產業進入“循環經濟模式”,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過程,最終達到“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
2、大力發展石材循環經濟。石材工業園區要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來設計循環再利用布局。通過廢棄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企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棄物作為另一個企業的投入物和原材料,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形成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工業生態系統,延長石材業產業鏈,達到物質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企業要增強社會責任感、緊迫感,將石材循環經濟工作作為石材產業永恒的增長點,提高石材行業準入門檻,推動石材產業優化升級。對新上的項目和產品,嚴格執行產業政策,避免重復和低水平建設。
3、加強石材礦山管理。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對省內石材資源狀況、開采情況進行全面調研,制定全省石材資源開發規劃,抓好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儲備。認真實施《石材露天礦山開采規程》,指導石材礦山等級評價,規范礦山的開采規模、開采工藝、技術裝備和生態環保,實施保護性開發。鼓勵和支持加工企業參與礦山的投資與管理,合理開發資源。礦山開采企業根據加工企業的生產和工程安裝需求,開采適合生產需求的品種和規格,避免開采與需求不對接,造成浪費。
4、促進礦產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合理開發。要鼓勵“統一規劃、統一開采,統一排放,統一運輸,統一稅費”的“五個統一”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石材礦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限度地杜絕安全事故。要認真落實國家、省關于開發整合和治理整頓礦山和飾面石材加工的有關文件要求,加強對現有礦山的監督與管理。要通過優化整合,堵疏結合,對低水平的小礦山進行整合或關停。對我省主要荒料開采地的晉江永和、安溪官橋、羅源、古田、永定、同安等地,要鼓勵引導加工企業和礦山企業聯合投資建設荒料銷售市場,規范和完善石材荒料的集中與統一銷售,對國外和省外資源進行聯合采購,建立荒料集散中心,規范經營荒料市場。
5、利用省外和國外資源戰略。支持我省石材企業參與資源豐富的中西部礦山開發,利用國家對中西部開發的優惠政策,瞄準商機,搶灘發展,實現沿海與內陸石材產業的優勢互補。適時地制定和出臺鼓勵企業對國外資源和國內中西部資源進行開發的政策,抓住發展中國家石材資源豐富、政策優惠的有利時機,鼓勵我省有實力的石材企業到國外投資開發石材資源,在當地投資礦山和開辦石材加工廠,產品直接進入終端市場。
(四)堅持石材產業“兩大市場”的拓展戰略
1、“以大引大、以大聯小、強強聯合。”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對石材產業的影響,我們必須調整對策,積極應對。一是引進國際大公司,承接來進料加工和工程外包業務,全方位開拓國外市場;二是結合我省石材加工能力強,原輔材料需求大的特點,吸引國外相關企業設立荒料和配套產品銷售中心;三是與國外大企業聯合采礦辦廠,收購國外的中小企業,開采資源、市場和工程業務;四是抓住國際石材制造業轉移的契機,主動對接國際石材產業的轉移,通過并購、租賃或 “三來一補”等形式合作雙贏互利;五是加快與臺灣石材業的合作。在閩東南等區域,先行先試專辟臺灣石材加工區,與臺灣花蓮建立產業合作和經貿協作,使海峽兩岸石材產業進一步協同發展。
2、引進國外大公司建立辦事機構。引進國際大集團、經銷商、房地產商、機械制造商等代理商在我省建立辦事機構,互通市場信息。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主動與國外相關的同業公會及國外大公司建立聯系,做好互訪、交流、咨詢、招商、投資等有效的服務。
3、建立進口產品信息網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蔓延,要不斷探索國外新的采購模式和途徑,建立國外荒料銷售和配套產品供應中心,提供產品價格信息。轉變企業各自為政的方式。通過政府及相關部門引導,依托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規范荒料與設備采購的進口渠道,建立行業共同遵守的行規行約。同時,密切注視風云變幻,建立反傾銷、反補貼預警機制,設立出口產品指導協調機構,引導做好行業自律,做好營銷聯盟工作,通過“福建省石材出口企業營銷聯盟”,進一步規范產品進出口秩序。
4、鞏固和培育新市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出口企業要調整經營策略和產品結構,適應國際市場需求,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政策上要予以大力支持,再造我省石材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一是建立原材料基地,在利用國內資源的同時,加大與全球石材供應商的聯絡,多渠道進口國外石材原材料、半成品,建立全國性的石材進口基地和訂貨基地;二是在國外投資建廠或投資礦山,與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合作,抓住金融危機的商機,主動出擊,在第三國聯合開發礦山,利用國外資源,產品由原產地輸出,既可享受一些發展中國家普惠制等優惠政策,又能規避反傾銷和各種技術壁壘;三是以資本投資、勞動力輸出對外承接工程和礦山,開拓工程設計與安裝業務,組建國際化集團公司,以自產的優質產品,提供優質便捷的售后服務。
(五)實施石材產業的品牌發展戰略
1、培育區域品牌。以區域經濟帶動產業集聚,加快傳統主導產業的區域品牌轉型升級。一是要抓好區域主導產品的產品質量、品種特色和產品配套,出口產品標準要與國際標準對接,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二是要制訂完善惠安石雕、南安的裝飾石材產品的相關標準和安裝規程,向產品的集成設計標準化方向發展;三是要融入文化理念,運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環境、風俗等復合型的邊緣學科和產業知識,通過設計和創意加工,將石材及其它材料按系統化、配套化和標準化的原則,集成具有特定裝飾效果的產品;四是要在區域內實現企業聯盟,資源共享,統一產品標準,統一打造“中國石雕之都”,“中國石材城”品牌,塑造提升區域產業品牌,同時,通過產品名牌,加快培育名市(縣),名鎮(鄉)。
2、壯大企業品牌。要有計劃分層次形成企業創品牌梯隊建設。一是已獲得國家級名牌和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做強做大,爭創國際名牌企業;二是在國內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已獲得省級名牌產品的企業,爭創國家名牌;三是在省內同行業具有發展優勢和潛力,已獲得市級的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使其逐步形成具有較高的工藝技術、產品質量、管理水平和規模優勢,為爭創各類品牌奠定基礎。
3、打造傳統產品名牌。惠安的石雕制品如墓碑石、傳統石雕和影雕都是“老字號” 的獨創產品,要大力打造自主的品牌,不能僅僅按需方設計加工,失去自主知識產權,要走標準化、差異化產品發展的路子,提高設計水平和創新能力,力求設計的產品要規范化、配套化,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符合當前裝飾流行趨勢,形成獨特的創意。要加快石材自主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的能力建設,形成一批傳統產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同時,要瞄準國際同行的先進水平,努力將傳統品牌打造成省級、國家級和國際級名牌產品。
(六)加快石材產業的服務平臺建設
1、建立產品質量提升服務平臺,一是通過與國家石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聯合設立的工作站,抓好質量管理人員培訓和產品質量的跟蹤監督,促進石材產品質量提高水平;二是鼓勵擁有國家馳名商標和省級名牌的大企業,建立企業質量管理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質量技術、專利技術和市場的支持,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效益;三是在行業推行質量、環保、安全管理體系,幫助企業做好質量管理相關認證工作。
2、建立金融擔保與融資服務平臺。建立銀企合作網絡,進一步完善銀企合作互動機制,通過金融部門為產業集群和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一是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二是抓好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資金項目,加強與其它商業銀行的合作,多渠道地做好融資工作;三是定期召開銀企洽談會,加強與金融部門的溝通,建立政銀企互動合作機制;四是通過財政和相關部門提供的優惠政策,扶持建立集群和園區企業的融資服務機構。
3、建立產業配套服務平臺。建立機具制造和維修服務中心,扶持和發展石材機具配套產品,有效地延伸產業鏈。一是開發生產石材機械設備、金剛石鋸片、磨具磨料、鋼砂、鋸條,開拓國內外市場;二是在閩南建材市場和工業園區建立配套產品的機械維修、防護化學用品、零部件供應和配送中心,搞好配套服務。
4、建立產品研發和培訓服務平臺。一是在南安水頭建立省級石材技術研發中心,主攻石材薄板、復合板、人造石等產品的研發應用;二是在惠安建立省級石雕制品、墓石研發中心;三是依托閩南建材市場和惠安石雕石材商會,在南安水頭、惠安石雕城建立省級石材產業培訓中心;四是對全省石材及相關企業專業人員分期分批培訓,組織對礦山開采、墓碑石、石材干掛、石材防護用品等產品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宣貫和培訓。
5、建立產品標準服務平臺。一是通過國家石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設在我省的有利條件,大力加強石材標準化工作;二是實施技術標準化戰略,鼓勵龍頭企業、重點骨干企業積極承擔或參與石材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的制訂和起草工作,鼓勵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大力提升我省石材標準化技術水平;三是主管部門與行業協會要制定計劃,對一些產品標準的制訂統籌考慮,組織企業參與,出口產品標準要主動與國際標準對接,掌握和了解國外產品標準及相關的安全、衛生、環保等要求,適應國際市場需求。
(七)扶持建立石材現代物流體系
1、做大做強閩南石材專業市場。閩南建材第一市場周邊集聚了3000多家企業,集加工與貿易為一體,匯聚了國內外幾千種荒料品種,年銷售額達200多億元,要進一步發展壯大,真正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材產品專業物流市場和荒料集散中心。
2、建立石材行業營銷聯盟。一是根據銷售布局及主要市場,建立和完善石材行業營銷聯盟,同時,以閩南建材第一市場為依托建立閩南石材產業營銷聯盟平臺;二是建立我省進出口企業營銷聯盟,對外聯合采購、統一運輸;三是有效整合和發揮我省的營銷網絡,建立和規范我省在國內外市場的營銷機構,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3、積極拓展貿易渠道。一是引導銷售公司從城市營銷向廣大農村市場拓展,從單一石材產品營銷向建筑陶瓷、水暖產品等建材綜合業務拓展;二是辦好我省廈門、南安、晉江、惠安等地一年一度的石材建材展洽會,不斷提高展會的規模和質量;三是大力拓展國內外有關招商展覽活動,把展覽推介、招商引資和市場開拓有機地結合起來。
4、搞好信息網絡服務。通過電子商務網站,定期發布市場各種產品數量、規格、價格,各類原輔材料信息,密切跟蹤國內外的大型工程,為企業提供產品、荒料、輔料的供需信息,逐步實現網上產品和原輔材料連鎖供應與采購。
5、發展“區港合一”和“區港聯動”的運行模式。沿海加工企業要在加工區與港口之間建立系統的石材現代物流體系,與港口、車站、機場實現一條龍服務。利用保稅區提供的優惠政策和出口便利條件,增開綠色通道,逐步在港口設立石材專用通道和“外貿集裝箱裝貨場”,完善裝運和通關設施。
6、建立園區的物流窗口。各工業園區要建立或引進物流公司,完善基礎設施,通過大型電子屏幕,指導物流走向,延伸產業鏈。通過信息網絡和網上信用平臺,推動誠信建設,借助中介機構和專業公司,發展石材物流業。
7、扶持石材物流企業。重點培育5-8個全省性或區域性石材物流企業,根據石材產品粗重、運力大、運距遠,運輸要求很高的特點,通過專業性分工協作,從水路、公路、鐵路形成立體物流網絡。隨著石材國內外市場的開拓,石材物流公司要從專業化和區域性特點出發,盡快進入園區,推動物流業的發展。
8、構筑第三方物流運行機制。一是建立荒料集中配送中心。在主要石材礦山,由物流公司、礦山開采企業和主要加工企業聯合,建立荒料配送中心,統一集中原料配給;二是實施聯合采購、統一運輸。逐步規范進口石材荒料的采購和供應,實行 “聯合采購、集中管理、統一配送、分散經營”的管理模式。
(八)先行先試推動石材產業可持續發展
1、增加石材產業發展專項經費。各級財政部門要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安排石材產業發展的專項經費,重點支持石材產業基地重點項目、組團項目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和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品牌建設,并對石材重點科研項目及科技成果產業化、企業技術改造、風險投資、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新設立的國家和省級石材研究開發機構、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等分別予以補貼或獎勵。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對于各類財政性資金的投入要形成合力,相應地支持石材產業的發展。
2、搭建多種形式的金融合作平臺。在加強公共財政資金引導的基礎上,吸引金融機構、民間資金參與石材融資,加強金融對石材的支持;設立石材政府信用貸款專項,運用財政資金,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合作,開展面向科技型石材中小企業的科技貸款平臺試點;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利用基金、貼息等方式,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支持石材自主創新,推動石材產業化進程。
3、制訂名牌激勵機制。落實創名牌和引進品牌的鼓勵扶持政策,各級政府在工業用地、能源、融資等方面對品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優先支持。對獲得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要予以獎勵,為品牌企業、名牌產品創造良好環境。
4、重視礦山資源保護政策。相關部門要制定扶持礦山植被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的政策措施,鼓勵和獎勵礦山和加工企業綜合利用產生的廢棄物、石粉。通過宣傳教育,政府調控,引導企業從建設和諧社會、和諧環境出發,發展循環經濟。同時,借鑒國內外的好經驗,拓展與國內外同行業進行循環經濟科研合作的空間,研發循環經濟新技術,開發循環經濟新產品。
5、用足用活現有優惠政策。充分利用我省已經出臺的發展縣域經濟、培育產業集群、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開發、人才引進、提升民營經濟及對臺投資合作等一系列先行先試的優惠政策,努力為石材企業發展在生產用地、用電、用水、排污等方面提供優惠的同時,減少各項行政審批項目,營造有利于石材產業快速發展的投資環境。
6、優化石材產業的市場環境。要支持石材產業市場中介組織建設,建立石材產業咨詢、信息、培訓、法律援助等服務體系和網絡。著力打擊石材流通環節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容的種種違法行為,維護企業權益和市場地位。
7、加強產業導向政策。政府行業主管部門應制定產業發展重點,引導產業走向。通過定期制定和公布本行業予以扶持的新技術、新產品目錄和要求淘汰的落后技術、產品目錄,并定出相應管理方式,通過行政措施和利益機制,對落后過時的技術限時淘汰,對技術落后的企業也要促其升級改造,有效地推動全省石材產業又好又快 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