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很多人對再制造產業缺乏充分了解。5月底,11部委聯合打響再制造產業發令槍,下發《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隨后,再制造主題持續升溫。不過再制造產業作為一個略顯生疏的詞匯,在步入快車道的同時面臨著諸多問題。
產業待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僅進口設備一項金額就達萬億元,而如今,這些設備即將陸續進入報廢期。在工業行業,每年因磨損和腐蝕等原因使設備停產、報廢造成的損失占全年GDP的10%,損失高達千億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壓力。
而再制造產業就是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將機電產品運用高科技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使其恢復到像新品一樣或優于新品的批量化制造過程。目前我國的產品都陸續進入報廢期,為再制造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
2002年,美國再制造產業的年產值為GDP的0.4%。依此推算,如果我國今年的再制造產業占GDP比重達到0.2%,而GDP本身有望達到37萬億元,在此基礎上,我國再制造產業年產值將高達740億元。
《意見》發布后,汽車和輪胎產業迅速成為再制造業界熱捧的對象。記者了解到,現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包括五類,即發動機、變速箱、發電機、起動機和轉向器產品再制造。
據了解,再制造產品的成本僅為新品的1/4,節能達到60%以上,節材超過70%,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業產品的潛在價值,可讓能源資源接近零浪費。
汽車企業再制造業試點單位之一的濰柴動力(濰坊)再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峰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再制造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均能達到新品的水平,但因其成本較低,客戶購買時的花費相對較少。”
李峰介紹說,因成本較低,濰柴動力的發動機再制造產品價格僅是新品原價的75%。而如果用出了毛病的舊發動機去換再制造產品,還可以抵消25%的價格。這種以舊換新的方式,會節省一半的成本。這樣不僅方便了客戶,而且給報廢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回收渠道,有利于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與汽車產業一樣,工程機械再制造也是一個很有潛力的產業,因為涉及再制造的機床設備動輒幾萬噸甚至是幾十萬噸。”同時,他還告訴本刊記者,2009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選定了包括卡特彼勒、徐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7家工程機械企業在內的35家企業和產業集聚區作為首批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
原料何來
雖然再制造產業起步較晚,但因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再加上《意見》的推波助瀾,該產業已經被列為國家推進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也浮出水面。
記者了解到,獲取原料較難是再制造產業面臨的首要問題。雖然市場上因生命周期結束而即將進入報廢期的產品數量較多,但因流通渠道不暢,給再制造產業的原料供應造成了很大困難。
如汽車零部件行業,據國務院第307號令《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第十四條規定:報廢汽車回收企業必須拆解回收的報廢汽車。其中,回收的報廢營運客車,應當在公安機關的監督下解體。拆解的“五大總成”(汽車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后橋、車架)應當作為廢金屬,交售給鋼鐵企業作為冶煉原料;拆解的其他零配件能夠繼續使用的,可以出售,但必須標明“報廢汽車回用件”。
因此,再制造企業原則上只能從汽車維修市場收購一些舊件作為再制造原料,但該類市場所提供的原材料量并不能滿足生產和市場的需求。目前看來,國家助推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努力會遭遇《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相關規定的阻擊。
另外,李峰告訴記者,濰柴動力(濰坊)再制造有限公司只可以修復自己曾經生產的再制造產品,國家仍然禁止公司再制造自己品牌之外的產品。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于濰柴動力(濰坊)再制造有限公司,整個再制造行業都面臨同樣的限制。
但有一個例外。記者從其他渠道獲悉,因為之前合作權益的變動,在14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單位中,只有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可再制造別的廠家生產的產品。其他廠家再制造產品必須是自家生產的,這會引起再制造產品怎么貼牌的問題。
“報廢產品經過翻新流向市場之前需要和新品的流程一樣貼上出產廠家標識,并承諾一定的質量保證,但這就會引起一些問題。究竟是貼原廠家的品牌,還是貼再制造方的品牌?”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因為原來的生產廠家和現在的再制造廠家并不是同一個,再制造廠家對產品進行貼牌后,就要對再制造的產品整體質量負責。但是產品原材工藝材質等最終還是原產品生產廠家的,如果再制造產品出現問題,就會存在誰來負責任的問題。”該人士表示。
當記者問及濰柴動力(濰坊)再制造有限公司再制造公司的長遠規劃時,李峰表示,雖然去年建成現有生產線時,國家曾經給予優惠和補助,但他們并沒有繼續建設新生產線的打算。
他告訴記者,雖然現在濰柴動力的發電機市場保有量有220萬臺,并且有2%的比例進入報廢期,但這并不代表就會有4.4萬臺發動機進入再制造環節。部分發動機雖然已經過了使用年限,但仍沒有退出生命周期,這會造成部分再制造資源的流失。
稅制待改
據了解,稅收問題尚需理清也是當下再制造看似火熱、但企業參與積極性并不高的原因之一。記者從相關制造企業了解到,再制造企業增值稅中的銷項稅額難以抵消,成為抑制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增值稅進項稅額是指納稅人購進貨物或接受應稅勞務所負擔的增值稅額。增值稅銷項稅額是指納稅人銷售貨物或應稅勞務,按照銷售額和增值稅稅率計算由購買方所負擔的增值稅額。
一般而言,企業作為一般納稅人,增值稅應納稅額為當期進項稅額減去當期銷項稅額。但是因為再制造企業從客戶手中購買報廢的零部件,企業不可能拿到進項稅發票,而當企業把修復好的產品重新賣給客戶的時候,卻需要開具該產品的銷項稅發票。
企業因沒有進項稅發票就沒有辦法抵消進項稅額,這造成再制造產品的成本增加。當再制造廠商的成本壓不下來的時候,就會增加售價,賣的東西更貴了,最終對用戶造成負擔。當成本傳向客戶,顧客消費積極性減弱,這就不利于激發產業的投資熱情。更何況現在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的認識并不深入、認可度不高。
記者了解到,雖然政府強力推進再制造產業的發展,但是在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再制造無論是產品還是理念仍然很難被消費者完全認同。當記者問及再制造產業時,很多行業人士表示,其尚未完全了解該概念。即使是大家對產業有了了解,但人們對再制造產品的接受程度仍存在一定的可提升空間。
“再制造產品不是不可以接受,但是客戶也會看生產廠家,如果廠家本身有名氣,它們的再制造產品質量有保障還是可以接受的。”某人士表示,這也是大部分人對再制造產品的態度。
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銷售部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現在顧客對翻新產品的認識不夠,即使再制造產品價格便宜,但顧客買貨時對翻新產品的性價比仍抱有懷疑。”
由此,減少再制造產業成本,刺激消費者的熱情,是當下再制造產業繼續發展的關鍵。再制造產品對用戶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部分再制造企業界人士曾向記者表示,在產業發展初期,對再制造理念進行公益性宣傳有利于助推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