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大幅增長,進出口總值2430.2億美元,同比增長32.7%,環比增長16.7%;其中進口1122.9億美元,創造了月度進口值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55.9%,環比增長18.8%。
進口的大幅增長,說明經濟刺激政策的效果顯現,內需比較強勁,這也有利于拉動世界經濟的恢復。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關鍵階段,再加世博會等因素刺激,對重要工業原料、資源和能源的需求非常旺盛。同時,我國又是人均資源和能源占有率較低的國家,產品供給能力的提高遠遠落后于需求的增長,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靠進口彌補。進出口結構反映了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2000年以來,初級產品的出口增速大部分時間內快于工業制成品,進口增加意味著國內需求上升,也可減少西方貿易保護主義者對發展對華貿易的指責,利于形成較好的國際貿易環境。貿易順差的大幅回落,也有利于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緩解流動性過剩,有利于減輕央行進行外匯對沖的壓力,也為央行貨幣政策的執行帶來更多彈性空間。
前幾年大規模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國已經形成一批產業鏈條較為完整、集聚程度較高、競爭力不斷提高的進出口產業集群。只有進口上升才意味著以后出口會好。進口是領先出口的。中國的進口三分之一是出口加工用的零配件,三分之一是設備,還有三分之一是原材料。加工貿易進口較出口有兩個月領先效應,加工貿易出口有望繼續恢復。我國是世界主要制成品出口國和能源、原材料進口大國,初級產品價格上漲將使我國貿易條件惡化。
在人民幣匯率不貶值而周邊國家匯率持續貶值的情況下,總需求的恢復會有一部分體現在進口增多上,從而會造成國內工業生產的受損。1998年前后人民幣匯率不貶值,啟動投資拉內需,結果工業增加值增速反彈的力度明顯弱于固定資產投資。原因在于出口惡化抵消了一部分投資反彈對工業生產的拉動作用;但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 匯 率不貶值的背景下,國內需求會有一部分通過更便宜的進口來滿足,從而壓抑國內生產。進口對國內生產所產生的壓抑作用,可能延緩部分行業復蘇時間,但不能基于這些受到抑制的行業來判斷內需啟動。在經濟危機中后期,一個匯率不貶值并能有效啟動內需的國家,有望率先幫助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解凍, 并有可能領先于世界經濟見底。這意味著經濟危機以來國與國之間經濟惡性傳導的邏輯過程可能正在告一段落,并有望看到良性互動。
中國增加大宗商品庫存也可以說是進口增長的一個原因。數據出爐后,銅、石油等關鍵大宗商品的價格紛紛上揚。可以關注鋼鐵、有色金屬、原油等和進口增長相關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