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商丘11月25日消息(記者 鄭楚豫)素有“殷商文化起源”之稱的商丘是中原大地上的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商丘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理念,在積極推進區域生態系統協同保護的同時推動產業創新,讓古城煥發出了新時代的新面貌。11月中旬,“奔騰‘十四五’沿淮看發展”媒體行活動走進河南商丘。體會河南的“東大門”,在搶抓淮河生態經濟帶戰略機遇、融入淮河流域區域協調發展大局方面給出的“商丘答案”。
初冬的商丘睢縣北湖景區鳳鳴島,曬太陽的老人、嬉戲的孩童、岸邊的垂釣者與靜波湖水共同組成了商丘睢縣當地群眾幸福生活的一個剪影。如今在睢縣,像鳳鳴島這樣的生態公園越來越多,良好的自然生態以“口袋公園”的形式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為當地擦亮了綠色底色。
良好的自然生態以“口袋公園”的形式融入當地生活(央廣網記者 鄭楚豫 攝)
距離鳳鳴島不遠,有一個座“景觀公園”,里面修建有步道,步道旁栽種著垂柳。這里是睢縣第三污水處理廠,是河南省首座新概念污水處理廠。這座污水處理廠顛覆了傳統意義上對于污水處理廠“臟亂臭”的印象,創新性采用多種實用性綜合污水處理技術,實現從傳統的摧毀物質改變為從污水中回收物質、能源并生產清潔的水。出廠水質遠高于傳統污水處理廠標準。
此外,據當地工作人員介紹,睢縣第三污水處理廠將致力于打造集污水處理、生物發電、生物制肥、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生態農業、園藝欣賞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綜合體,以“水質永續、能源回收、資源循環、環境友好”為目標,成為國內水處理界的最新標桿。
睢縣聚焦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環境攻堅,圍繞綠色、生態做文章,打造出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先后榮獲“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縣”等稱號。睢縣的生態文明發展是商丘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商丘大力推進生態商丘建設,編制完成《商丘市“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大力實施農田防護林、平原防風固沙林等生態工程,全市完成造林2.43萬畝,森林撫育2.79萬畝,超額完成河南省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
在與淮河沿線城市的溝通上,商丘加強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間環境應急聯動,推動與兄弟城市的大氣、水、土壤污染聯防聯控與溝通協調,陸續與淮北、宿州等市會商并建立跨界河流聯合河長制工作機制。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商丘留住了“綠色血脈”。同時,這座擁著悠久歷史的城市也以創新精神拓展出“閃亮經濟”新賽道,打造城市的新名片。
商丘市柘城縣,近年來獲得了新的稱號——“鉆石之都”。近年來,柘城縣按照“無中生有、有中生新、優中培精”三大路徑,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年產金剛石單晶60億克拉,鋪就了千億級支柱產業。
“我們公司有多項專利,被工信部認定為‘人造單晶金剛石微粉’制造業單項冠軍。”惠豐鉆石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所生產的泡沫化金剛石微粉被廣泛應用于單晶硅、多晶硅、精密陶瓷、半導體IC芯片、LED、光伏、3C電子等精密加工領域,年產值突破50億元。
在力量鉆石的產業園內,柘城縣的金剛石產業則有了更“具象化”的表達。“培育鉆石是通過模擬天然鉆石高溫高壓生長環境培育而成的,我們現在已經實現了5-30克拉批量化生產。”記者跟隨工作人員走進力量鉆石企業展廳,一顆顆璀璨的培育鉆石被鑲嵌成為項鏈、戒指等各類飾品。據了解,通過多年的研發,力量鉆石在培育鉆石領域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已實現5克拉至30克拉培育鉆石的批量化生產。目前,力量鉆石可年產工業金剛石單晶30億克拉,培育鉆石200萬克拉,金剛石微粉15億克拉。
培育鉆石(央廣網記者 鄭楚豫 攝)
在產業鏈打造上“無中生有”,在生態環境治理中“錦上添花”。商丘正積極向內發掘自身優勢,向外拓展優質資源,與淮河流域各城市一道努力,合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共建互通互聯、充滿活力、開放協同的生態經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