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FTC已經承認培育鉆石是真鉆石、全球鉆石行業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依舊存在不少關于“真假性”的討論。無論是“價值差異”,還是“通過專業儀器可以分辨兩者”的論點,都在 無時不刻地提醒著人們: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是有區別的。
一開始營造這種“區別”概念的,大部分都是天然鉆石傳統價值鏈上的參與者。漸漸的,從上游的礦業公司,到下游的零售集團,幾乎都不愿意看到兩類鉆石被混為一談,甚至有傳統珠寶商不愿意看到它們同時出現在店鋪內,以免引起消費者的思維混亂,從而影響其“傳統生意”帶來的利益。
那么問題在于,即使爭論從未停止過,為什么下游零售市場還是能接受培育鉆石?
成立于1981年的美國珠寶品牌Merit Diamond曾經發表過一篇題為 Lab Grown vs. Earth-Mined – What’s the Real Deal? 的文章,里面講述了一個很有趣的觀念: 今天的消費文化,其實是一種“秀”的文化。對于現代的大眾消費者而言,(鉆石)珠寶的很大一部分價值在于“是否有助于展示自己”,或者說“能不能讓自己秀一下”。
在沒有培育鉆石的日子里,天然鉆石因其稀有性和成功的營銷而十分昂貴。那時的年輕人,即使想“秀”,也沒這個資本。
但出現了培育鉆石后,鉆石變得更加親民了,加上“秀”文化的不斷興起,年輕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有資本“買個鉆石秀一下“。
如果覺得“秀”不好聽,那我們不妨換一個柔和且流行的詞匯:
悅己。
如Merit的文章中所寫,也許對于現代人而言,講究“深度”這種東西變得有些奢侈了。相比之下,很多人滿足于更為直接且淺表的“展示”,甚至是“一次性的展示”。無論是極為火熱的短視頻平臺,還是社交媒體、廣告,甚至一些品牌的宣傳,都在助推這種“作秀”的社會心態。
這是壞事嗎?從某個角度來看確實不怎么好。但與此同時,“秀”文化也有其可取的一面,比如讓人變得更加自信、更加明白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所以,年輕人是不會拋棄“秀”的。不但不會拋棄,甚至會 (在各種社會壓力的作用下)繼續將“秀”文化放大和擴散。
在這種社會心態的帶動下,針對鉆石的消費意識也正在發生 劇烈的演變。道理很簡單:既然都是秀,為什么我要為那些昂貴的、營銷沉淀深厚的天然鉆石買單呢?
當然,即使在“秀”文化不斷擴散的今天,始終會有人堅持和崇尚稀缺的價值。比如Merit 作為一家擁有40多年歷史的珠寶品牌,對于“稀缺”、“經典”和“永恒”就是相當重視的。這代表了消費意識的多元化,也是一種積極的社會發展狀態。只不過,假如我們真的著眼于年輕人市場的話,就要仔細考慮:他們有多大的經濟承受力?他們怎樣理解“稀缺性”?他們想怎樣“秀出自我”?
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行業都在積極地考慮這些問題。只要做出正確的、符合趨勢的決定,兩者的未來其實都可能是美好的。
以上內容請謹慎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