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為中國的重工業基地,共和國的長子,有很多重型機械企業。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是國企,而沈陽機床廠,便是這樣的一個企業。作為沈陽機床廠的董事長,關錫友與機床廠一起,經歷了多年的浮浮沉沉。關錫友對其傾注的心血,非常的多。他曾經帶領著沈陽機床廠,鉆研核心技術,最終趕超德國、日本,在世界上傲視群雄。可是最終,高投資導致負債700億的沈陽機床廠最終破產,關錫友卻依然相信,這是沈陽機床廠為重工業的發展所做出的必要犧牲。兩年之內,世界一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技術型的領導者,關錫友多看重的并不是利益,而是未來。
努力鉆研,報效國家
關錫友畢業于同濟大學,學習的就是機械制造專業。當時的關錫友畢業之后,本可以像其他同學一樣,進入辦公室,做一名辦公室人員,有著體面的工作。可是他卻并沒有這樣選擇,他深知自己所學的專業,坐在辦公室里就會把所學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于是他便進入了中捷友誼廠,從一線工人做起。真正的結合實踐學習技術。
關錫友是一個非常穩重的人,在一線工作了這么多年,他的表現一直非常的好。因為表現優異,關錫友還被派去了日本接受更高水平技術的學習。在那個時候,中國的機床技術還在非常弱的階段,并沒有國外那么成熟。關錫友帶著這樣的使命來到日本學習。希望通過學習,掌握技術,進而能夠應用在各個領域里去。在國外學習了很久。關錫友發現,國內外差距確實非常的巨大。日本作為一個非常小的國家,他的技術和經濟確實是中國無法相比的。而關錫友也明白,技術才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只要有高超的技術,就不犯愁經濟的發展。
關錫友是一個愛國青年,為了回國后能夠好好的報效國家,關錫友在學習的時候,非常的刻苦。最終,關錫友學成歸來,并帶著學習回來的技術,回國報效祖國。回國之后,關錫友憑借自己學習到的東西為廠子出謀劃策。慢慢的,關錫友從一線工人,逐步的在各個崗位上鍛煉,最終在38歲的時候,當上了沈陽機床廠的總經理。
大膽改革,以求創新
沈陽機床廠在現代,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中國的第一臺機床,就是出生在這里。可是,在那個時候,中國人多少有一些固步自封,在這任領導的領導下,沈陽機床廠每況愈下,這也是當時很多中國老企業面臨的窘境。人才是技術的第一生產力。可是在那個階段,裁員成了每個工廠保留實力的唯一辦法。特別是在人才引進上,很多大學生都不在考慮范圍內,只招收有經驗的工人。這樣的做法雖然節省了人員開支,卻也只能生產出沒有任何技術水平的機床。就在沈陽機床廠搖搖欲墜的時候,關錫友接管了這個廠子。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中國進入了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因為訂單的增加,沈陽機床廠很快又恢復了活力。可是關錫友卻發現,不光是自己,還有整個沈陽機床廠,已經都在一個死胡同里面了。關錫友做了很多年的一線工人,所以他們心中最想的是什么,心里清楚的知道。為了沈陽機床廠的未來,他首先從管理體制上開刀,徹底改變之前固守的狀態;其次大力的增加了工人的待遇,增加了獎金,通過考核等方式,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不僅僅如此,他還招收了一大批大學生,希望通過這些大學生,得到企業發展的新思路。
可是這些都是企業管理的一個方面,想要沈陽機床廠真正的發展壯大,技術還是最重要的。在那個時候,沈陽機床廠都是從美國,意大利等發達國家購買技術,花費很多,卻始終沒有核心技術,所以合作始終沒有辦法進行。關錫友也徹徹底底的明白了,技術是永遠不能跟他們共享或者合作的。
走上頂峰,跌下神壇
沈陽機床廠在關錫友的一系列改革下,似乎起死回生。為了更好的鉆研技術,關錫友組建了研究團隊,準備創造全新的機床數控系統。可是一切的科學研究都是需要金錢的支撐。雖然有了團隊,可是沒有金錢,項目也很難進行下去。于是關錫友下定了決心,決定向銀行貸款。并且將這些錢全部都投入到了研究技術中。投入是巨大的,回報也是豐厚的。在關錫友帶領的團隊的努力下,智能化運動控制系統終于誕生了。那是沈陽機床廠的高光時刻,他超過了其他裝備制造業發達的國家,一時間站在了世界的頂峰。
隨后,他的團隊研究出了i5數控系統,對這項技術,關錫友以及他的團隊都是非常的自信的。可是關錫友似乎忘記了自己董事長的身份,一味的投入研究,卻并沒有判斷好廠子所處的環境。不僅外界不看好,就連沈陽機床廠的內部,也是反對的聲音居多。這項技術并不算成熟,所以資金無法收回,再加上前期投入研究的貸款,也加劇了沈陽機床廠的沒落。最終,關錫友宣布卸任沈陽機床廠的一切職務。而沈陽機床廠,最終也沒有保住,走向了破產。沈陽機床廠從走上頂峰到跌下神壇,只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便走上了不歸路。
小結:技術,是一個國家的未來。
只有高超的技術水平,我們的國家才能在國際社會上擁有一席之地。可是科研是一件非常耗費資金的事情,我們首先要發展經濟,在這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技術的研發。這樣兩手抓,才不至于像沈陽機床廠一些,最終導致滅亡。曾經沈陽機床廠在第一次創新之后,創造了世界機床第一家的奇跡。但是技術是要發展的,停滯不前是早晚要被其他人超越的。關錫友創新的做法是好的,但是再好的技術創新,也要同實際掛鉤。最后沈陽機床廠負債700億,收入與支出嚴重的不平衡。可是關錫友依然認為,沈陽機床廠是為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所做出的自我犧牲。只有這樣破釜沉舟,才能得到更加高的機械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