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時25分,我以29.81元/股的價格將打新中簽的300股滬江材料委托賣出,收益3339元。”入市13年的北京市投資者林先生興奮地告訴《證券日報》記者,2022年北交所上市的兩只新股他都中簽了,且收益可觀。
繼1月6日威博液壓上市之后,1月18日滬江材料上市再為北交所“加新”,至此,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增至84家。
滬江材料發行價為18.68元/股,市盈率為18.45倍,上市首日報收30.59元/股,成交金額達1.92億元,換手率為65.96%。“從股價表現來看,滬江材料上市首日以29.81元/股開盤,開盤漲幅達60%,盤中一度大漲107.71%,觸發臨時停牌。”開源證券總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長孫金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交投活躍顯示投資者參與北交所市場投資的積極性較高。
據孫金鉅介紹,北交所設立后,投資者參與股票“打新”的熱情持續高漲,繼威博液壓之后,滬江材料“打新”同樣受到資金追捧。
從滬江材料1月10日公布的發行結果來看,共有40.8萬戶投資者參與網上申購,凍結資金1378億元,最終網上獲配投資者戶數為4.78萬戶,獲配比例為0.11%。上述林先生選擇頂格申購并繳付申購資金415.44萬元,最終中簽300股。
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伙人常春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滬江材料相比威博液壓0.04%的中簽率雖有顯著提高,但整體仍維持在低位。不過,在較低的獲配比例下,投資者收益也還算可觀。若以30.59元/股的收盤價計算,一簽(100股)約可賺1191元,而若在盤中最高價38.80元/股賣出,則一簽約可賺2012元。”
不過,也有投資者稱再次“陪跑”。天津市投資者邢先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嘗試用近20萬元‘打新’,分別申購了威博液壓和滬江材料,但都沒中簽。申購資金的確是‘打新’要義,大額資金‘打新’才有獲配優勢。”
此外,戰略配售方面,機構投資者參與熱情同樣較高。滬江材料發行結果顯示,9家戰略配售投資者中有3家公募基金(匯添富基金、南方基金、華夏基金),2家券商(東吳證券、開源證券),北交所新股戰投常見機構也參與了認購。
常春林認為,北交所開市以來,得益于良好基本面支撐,各類投資者加速布局北交所上市公司,市場交易量逐漸放大,流動性持續改善。
“北交所是專門為創新型中小企業量身打造的平臺,契合企業發展規律和成長特點。” 常春林進一步解釋,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整體估值較低。投資者在堅持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的理念下,尋找優質項目,陪伴企業成長,預計可享受創新型中小企業高速發展帶來的超額回報。
隨著發行審核穩步推進,北交所“預備隊”持續擴容。據北交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1月18日,有68家企業處于發行上市審核階段,包括14家已受理、34家已問詢、16家中止以及2家通過上市委會議、2家報送證監會。
此外,新三板掛牌企業籌備北交所上市意愿強烈,籌備進程明顯加快。目前,已有197家企業正在北交所上市輔導中(含董事會決議和股東大會決議通過)。同時,1221家創新層公司中,過半數滿足北交所上市標準,北交所儲備項目豐富。
“未來還有更大規模、更大體量的企業將在新三板掛牌,為北交所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常春林表示。
孫金鉅分析稱,參考科創板、創業板(注冊制)發行上市節奏,預計北交所今年新上市公司數將達80家左右。
在常春林看來,北交所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聚集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同時,通過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和嚴格監管執法,持續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擴充北交所市場規模,將逐漸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