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可以喘一口氣了!”8月2日,一位光伏電池片生產企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我們預測硅料價格已經見頂,雖然現價還很高,但是后面的走勢應該是樂觀的,至少下半年的經營會好轉?!?/p>
今年上半年,這家頭部電池片廠商因上游成本過高,開工率不足,業績出現罕見虧損。根據硅業分會發布數據,多晶硅價格呈現緩跌走勢,7月報價連續4次下調,最大跌幅近2%。
對于后市行情,財聯社記者與光伏涉硅環節的企業交流后發現,上下游觀點并不一致:電池片和組件企業普遍認為,7月份的連降釋放出回暖訊息,漲價的動機已經走弱,下半年經營很有希望好轉;而在硅料廠商看來,成交價格隨行就市,在硅片需求支撐下,硅料價格難以出現大幅波動。
目前,硅料價格緩跌后仍居高位,說明這場硅環節自上而下的博弈,在裝機潮中可能還會持續。
緩跌后價格支撐仍在
上半年連漲的硅料價格出現松動,自7月第一周起開始出現下跌,目前已是四連降。硅業分會最新數據顯示,單晶復投料成交價格在20-21.1萬元/噸,均價20.61萬元/噸;單晶致密料成交價格區間在19.7-20.7萬元/噸,均價20.29萬元/噸;單晶菜花料成交價格區間在19.6-20.4萬元/噸,均價19.95萬元/噸。
盡管7月累計降幅普遍不足1萬元/噸,但對于上半年高達150%的漲幅,見頂后的緩跌已經以讓中下游廠商松一口氣。
一位組件企業人士也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硅料仍然是20萬元/噸左右的價格,大幅高于去年同期,不過7月的連降仍然釋放出回暖訊息。當前,上下游廠商去庫存意愿強烈,供需關系改善后,下半年經營轉好是很有希望的。
三季度是光伏淡季,但在涉硅環節的激烈博弈,并未停息。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此前有消息稱,硅料降價或來源于下游電池片和組件企業的聯合抵制,要求硅料廠商調整價格。有相關企業人士也表示,作為硅料的大客戶,會爭取這方面的權益,通過戰略合作等方式,盡可能去降低采購成本。
不過,該做法實際成效或許并不顯著:一方面,90%的硅料交易是鎖量不鎖價的長單,價格一月一議,下游能保證硅料供應已經屬不易,即使如頭部廠商隆基,上半年也曾因硅片緊缺安排過減產。
另一方面,目前對硅料價格的支撐仍然存在。一位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下游企業去協商,或者抵制高價硅料的意義都不是很大。雖然行業協會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例如消除掉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不利因素,但是實際的成交價格肯定是以供需關系為主。
這一說法也得到了一位硅料廠商人士的確認。他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硅料價格隨行就市,去年也曾經歷過幾萬元的低價。硅料擴產的難度、進度都是大于、慢于硅片廠的,下游仍然是存在缺口。目前下游硅片的需求仍然很旺盛,對硅料價格會起到比較好的支撐。
中下游壓力有望緩解
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份,國內光伏新增裝機量為14.1GW,如果按照全年50GW裝機量預期,下半年仍然有約36GW裝機量有待完成,并可能集中在第四季度。
盡管目前硅料價格仍然較高,但并沒有影響到全年裝機預期。根據業內分析,由于國內光伏需求剛性,延期并網可能性不大。因此,對于電池片和組件企業而言,至少今年內還需要經歷擴產硅料在產能落地前最后的“煎熬”。
目前,根據集采信息和企業反饋,組件投標價格仍然在單瓦1.8元左右。據PV-info分析,1.8元是下游電站接受價格的臨界點,若組件成本高于1.8元,會超過電站的承受能力。這也說明,當前產業鏈價格下,組件、電站投資方尚有利潤,但是已經被極限攤薄。
而硅料價格見頂緩跌后,組件和電池片企業經營也將趨向好轉。一位企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此前硅料價格高,是因為硅片廠商的擴張。在硅片的產能基本確定后,硅料的價格也就失去再漲的動機。目前硅料還在高位,成本壓力的好轉不明顯,但是下跌趨勢如果持續,對光伏中下游企業是非常大的利好。
隆基股份也在此前調研中表示,硅料是短期供需的不平衡,在技術上不存在瓶頸,是被行業所掌握成熟的技術,剩下的是擴產的問題:下游增長塊,擴產需要周期,造成了不平衡,上游企業未來會提升產能、滿足需求。
價格隨行就市,年內供應緊平衡
事實上,早在去年,硅業分會已經公開提示2021年市場供需緊平衡。據協會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多晶硅產能為42萬噸/年,2021年上半年,產能為49.5萬噸/年,預計到2021年底,產能將達到54.4.萬噸/年。
此前,硅料高利潤吸引到眾多企業投入擴產,并陸續將于今年四季度釋放。根據擴產周期,下半年投產項目包括通威永祥的四川樂山基地新產能4萬噸和擴產的5萬噸,云南保山新建5萬噸產能,保利協鑫在江蘇徐州2萬噸產能,新特能源位于新疆烏市產能優化增加1萬余噸,東方希望全年預計有3萬噸新增產能等。
不過,由于投產的硅料產能還有半年左右的產能和品質的爬坡期,完全釋放并形成有效供應,預計可能要到2022年。
而在這之前,下游電池片產能的快速增長,短期內仍然超過硅料供應。硅業協會統計,2021年上半年,我國硅片產量為103.7GW,同比增長39.4%,電池組件的產量分別為92GW和80GW,同比增幅也超過30%。
因此,下游光伏各制造環節,硅片、電池組件的產能快速增加加劇了行業內的競爭,且在裝機旺季中,硅料偏緊的預期可能更強烈。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從硅料下游擴產節奏看,2021年和2022年多晶硅持續供需緊平衡,直到2022年四季度更多產能密集落地后,2023年開始供應過剩。只有硅料市場的“緊俏”程度緩解,硅料才可能進入實質性普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