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還記得EverLedger這家英國區塊鏈公司嗎?從2018年3月到現在,我曾經先后寫過六篇文章講述有關它的事兒。Everledger的中文名叫“易葳錄”,2019年9月騰訊領投了2000萬美金;12月聯合埃羅莎(Alrosa)做了一個面向業內的線上解決方案;2020年8月聯合京東和GIA準備“向3.8億線上客戶提供更透明的鉆石信息”。
所以看得出來,這家公司雖然低調,但在區塊鏈領域,尤其是對于中國市場來說,有不小的發展潛力(畢竟鵝廠投了錢)。
▲ Roy Safit
易葳錄的發展部VP名叫羅伊莎菲特(Roy Safit,如上圖)。這位老兄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著重講述了關于培育鉆石和天然鉆石的關系,并引用了“天然珍珠和養殖珍珠”作為反面案例。
在珍珠領域,當人們引入了養殖珍珠之后,天然珍珠的市場地位很快就下降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養殖珍珠占據了主導。
但是,鉆石行業是不一樣的,培育鉆石的出現,不會導致天然鉆石的地位下降。原因如下:
一、“源頭戰略”不一樣
從“爭斗”爆發的一開始,天然鉆石行業就做了更加充分的準備。與珍珠行業不同,天然鉆石行業從最初就做好了兩類產品的區分工作。并且巨頭公司(戴比爾斯)自己也投資了培育鉆石的生產,由此從根上斷掉了模糊的概念。戴比爾斯投資Lightbox的行為,被很多人認為是打壓培育鉆石行業的舉動。這里面有一定的道理,但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教育終端市場,分清兩類產品的不同。
與此同時,業內對天然鉆石的保護也是相當嚴格的。2019年馬丁·雷鵬博(Martin Rapaport)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詢問自己的會員單位是否有必要出具培育鉆石價格表,得到的反饋是“74%的單位反對這樣做”。于是這事兒不了了之,直到現在培育鉆石的價格計算也一直離不開天然鉆石的價格體系。
二、技術目的不一樣
如果仔細地分析近幾年的檢測技術演變,會發現無論怎么提升,目的都是為了區分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從某種意義上講,技術越進步,就越有“把培育鉆石推出原有供應鏈”的趨勢。
當然這種“推動”從客觀上講是有好處的,因為這樣能迅速地讓培育鉆石“自成一派”,并有效地增強培育鉆石行業的獨立性。
三、品牌價值不一樣
我們之前多次講過,行業的一切歸于下游。莎菲特認為,最終能“保護”天然鉆石的,依舊是下游零售各品牌的能力。在黏滯度較高的奢侈品領域,消費者對于產品屬性的認知其實是有限的,大家更關注品牌形象和品牌宣傳的內容。無論是出于利益的考慮,還是對產品分層的戰略,各奢侈品牌都會在較高價位的珠寶產品中采用天然鉆石為材料。由此一來,培育鉆石在珠寶零售端所處的位置就會被固定在一定的階層。這是珍珠行業沒能做到的。
我的觀點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內容之后會沖動地認為“天然鉆石真壞”的話,那就真的誤解我的用意了。因為從客觀上講,鉆石行業從一開始對天然產品的保護,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無需避免的。
“不可避免”很好理解,畢竟大家之前都是做礦產品的,突然跳到科技產品的時候,總有些不適應,會本能地保護自己原來的“安全區”。
為什么說“無需避免”呢?因為源頭公司在保護老產品的同時,其實是給了新產品更大的挑戰,而挑戰本身帶來的斗志,會刺激新產品的運營商采用更多的現代化手段來獲得成長。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是“鯰魚效應”的另一種體現:如何從一個處于弱勢的、被圍攻的新進入者,成為一個逐漸變強的玩家。
近年來培育鉆石發展的事實告訴我們,在這種變相的“鯰魚效應”的歷煉下,蛋糕在不斷地做大,甚至扛過了疫情。
前幾日我收到過一條私信,問我怎么老給培育鉆石“唱贊歌”。這里我要鄭重回復一下這位小伙伴:我寫東西的時候只尊重客觀事實。培育鉆石的科技屬性決定了這個行業能在現代社會不斷興旺,并受到年輕消費者的歡迎。大量的數據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假如(僅僅是假如)某一天培育鉆石的各位同志變得消極了,或者消費者突然集體不喜歡科技、準備放棄培育鉆石了,那我也會如實地將這種現象寫出來分享給各位,不會有一絲一毫地偏袒。
還是那句話,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之間,有競爭,但更多的是合作。隨著時間的發展,培育鉆石很可能會脫離天然鉆石,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系統。從目前的階段來講,怎樣在競爭中把蛋糕做大,是兩個行業共同的責任。
鉆石若能恒久遠,必有兩顆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