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宏觀經濟不景氣汽車產業大幅滑坡的情況下,我國零部件行業仍然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08年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480.75億元,比07 年增長23.85%。銷售產值9279.77億元,比07年增長24%。零部件產值占整車的比例也從07年的72%上升到82.6%。
零部件行業發展嚴重落后于整車
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走過了30個寒暑。在這30年間,中國汽車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也同樣實現了高速的增長。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汽車產量占世界汽車產量的比重逐年上升,從2000年的3.6%上升到2007年的12%左右。伴隨著整車的發展,雖然零部件行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整車產業相比,發展仍然較為滯后。
零部件行業的發展滯后主要表現在研發能力落后、利潤水平低、企業規模小、行業綜合實力弱等方面。與國外企業相比,國內零部件企業的研發投入不足其1/4,這直接導致了企業技術實力的落后。07年零部件行業平均月度利潤水平在7%左右,與生產和銷售環節相比,其平均利潤水平最低。我國汽車零部件的規模普遍較小,規模以上的零部件企業占總數的不到一半,真正能超過億元的大型零部件企業更是僅有百余家。
零部件企業實力嚴重分化
據北京鴻銳新思管理咨詢公司的數據表明:目前我國共有汽車零部件企業一萬五千多家,規模以上的零部件企業占總數的不到一半,真正能超過億元的大型零部件企業更是屈指可數,大多數零部件企業都是中小企業。
零部件行業發展受到雙重擠壓
因為歷史和實力的原因,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一直受到上下游的雙重擠壓。
原材料供應商的擠壓
上游供貨商的主要責任是利用自己的壟斷或寡頭地位擠壓零部件企業。對于零部件企業尤其是二三級的零部件生產商(這些主要就是中小型企業)而言,其上游供貨商一般就是大型的工業原材料企業。如鋼材、有色金屬的生產商,與他們相比,中小零部件企業的議價能力和談判能力幾乎為零。面對其提價、不及時供貨,零部件企業毫無辦法。
下游主機廠的強勢
主機廠也往往利用自身強勢地位,為了自身利益而壓縮零部件企業的利潤空間。比如當銷量下滑企業需要減縮成本時,主機廠首先采用的措施就是壓低零部件采購價格。另外,很多中小企業在承擔本該是主機廠負擔的責任。
面臨近段時間的成本上升和銷量下滑,主機廠在在努力壓縮成本,這主要是通過減少內部開支、裁員、壓低原材料采購價格來實現。而低價收購將是最有效果的控制成本的方法。而面對強勢的主機廠,大部分零部件企業不具有討價的能力。于是乎零部件生產企業就陷入了上下游的雙重擠壓,利潤空間被無限壓縮。
據鴻銳新思咨詢公司了解,很多主機廠現在都要求零部件企業周邊建立第三方庫存。主機廠的理由是為了降低其倉庫占用和管理成本,為了適當響應市場變化。而這些第三方庫存大多數都和主機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就是這樣的庫存機構,其管理也是非常混亂的。甚至不能為在其倉庫存儲零部件的企業提供庫存清單。主機廠的不負責任還表現在訂單的頻繁變更。主機廠可以因為自身生產計劃、市場情況的變動而變更本已下達的生產訂單,甚至一些零部件企業反應其一個月接到的訂單變更單達30多張,且每張有多達幾十個產品,變更內容含交付時間、交付數量、產品品種等各種項目。這無疑加重了零部件企業的生產成本,影響其交貨速度與質量。頻繁的變更訂單暴露的是主機廠生產管理上的不到位,但是這個責任卻一直在由零部件企業承擔。
零部件產業集群效應明顯
根據鴻銳新思的研究發現,我國目前主要的零部件產業園區有103個。從布局來看,這些產業園區大部分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以江蘇、河北、浙江、福建居多。其中江蘇省有零部件產業園區13個,位居全國首位。除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藏五個西部城市沒有大型的零部件產業園之外,其余省市均有分布。從企業類型來看,在這些園區內聚集了上萬家零部件企業,涵蓋了汽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可以說集群規模已經相當可觀。另外,在建設這些產業園區時,政府已經充分考慮了就近配套和集群優勢等因素。園區內部的配套關系、資源互補已經初步體現。例如遼寧鐵西產業園主要是大型的輪胎企業,而蚌埠則是以濾清器為龍頭,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的興起。雖然我國零部件產業園區內的單個企業絕大部分屬于中小企業,規模不大,但有些園區卻占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并表現出很強的集群優勢。
自主零部件企業受外資擠壓嚴重
截至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已有70%來華開展業務,在中國大陸進行汽車零部件生產的外資企業超過1200家。
2006年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銷售收入4035億元,其中,外資(控股或獨資)零部件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國產零部件僅占20%-25%。自2005年4月《構成整車特征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實施以來,外資零部件企業在華投資的熱情陡然高漲。據統計,當年新簽約來華投資合作的外資零部件企業就達90余家,協議投資額達40億美元,為2004年的3.2倍。其中,不乏德爾福、日本電裝、住友、美國德納、法國法雷奧、日本富士通電子等零部件跨國巨頭。時隔兩年,這股熱潮依然未退。
地區性經濟數據分析
產業集中度較高,產值排名前十的省份占到全部市場的80%。根據統計,08年,產值累計額排名前十的省市為浙江省、江蘇省、廣東省、上海市、山東省、湖北省、吉林省、天津市、重慶市、河南省,這十個省份前十個月的產值總額占到全國的76.74%。這十個省份有八個位于東部沿海地區,而西部地區僅有依靠長安汽車拉動的重慶市的零部件產值排進了前十。這說明我國零部件產業的集群已經初具雛形。
鴻銳新思建議:零部件行業“分段式發展規劃”
就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來看,我國自主的零部件企業的市場份額以及制造能力90%都集中在低端的零部件產品,而只有10%的企業在走高端路線,生產有較高技術含量的零部件,就是這10%的高端,絕大多數也是和外方合資生產。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下去,中國的零部件企業將完全被擠到低端的區間,永遠沒有發展起來的可能。按照北京鴻銳新思的研究,零部件行業的發展走“分段式發展規劃”的路子,或許還有希望,當然這一規劃的實施需要的是各方力量的配合,同時也需要較漫長的一段時間,但是能讓零部件企業真正成長起來,這點代價還是值得的。
首先對于10%的高端產品,可以選擇逐步放棄合資,同時將從合資企業抽出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到建立研究機構、高校實驗室中,真正的開始走研發的道路。當這些高端技術實現了國產化之后,再回頭開始主攻零部件行業的高端產品,并讓高端產品逐步成為零部件行業的主導產品。這也是一個厚積而薄發的過程。
對于90%的低端產品,將其分檔次來安排不同的發展方向。一些實力較強的企業,開始向中段產品進發,這一比例可能開始時只有5%,但要不斷的引導、篩選有實力的零部件企業進取,逐步擴大這一區域的市場份額和生產能力。不過在中端市場的發展是有上限的,比如只發展到35%。二流的零部件企業就還堅持做低端產品,但是企業實力要逐步提升,然后轉產中端產品,壓縮低端產品的市場份額,壓縮到5%甚至是完全淘汰。一二流企業的實力提升也伴隨著對三流企業的收購和兼并。
最后形成的發展藍圖就是:高端產品經過厚積后迸發,成為主導產品,剩余的市場份額是中端產品,而低端的產品向其他不發達地區和國家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