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14日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顯示,中國2021年經濟增長率將恢復到超過8%,其與美國的經濟規模差距將縮減至25%。讓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出優劣的主要因素,是能否對新冠疫情采取嚴密防控措施,以及是否具有健康的財政以實施財政刺激措施。
中國經濟顯著恢復
報道注意到,在截至8日、持續超過一周的中國國慶長假期間,南方旅游度假勝地海南島的免稅店擠滿了游客。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長假期間購買免稅商品的游客比上年同期增加44%。同期全國接待國內游客超過6億人次,恢復到上年的八成。
新冠肺炎新增感染人數降至接近于零的中國,是最早控制住疫情的國家。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增長3.2%。二季度中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換算成美元為3.3萬億美元,而美國GDP按年率換算萎縮逾30%至4.3萬億美元,二者差距縮小到23%。
報道認為,中國經濟顯著恢復,是因為制造業在其經濟中占比較高。在以服務業為中心的國家,居家令的影響遲遲不能消除;而制造業受新冠疫情影響相對較小,中國GDP的大約三成由制造業部門貢獻。中國的出口在9月比上年同月增長9.9%,同比增速時隔一年半創下新高。
報道稱,如果情況按IMF的預測發展,2021年美國的GDP粗略計算將為21.2萬億美元,中國的GDP將為15.8萬億美元。在發生金融危機的2008年,中國的經濟規模相當于美國的31%,而2021年則接近美國的75%。
新興市場出現分化
2019年,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占比為43%,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占比為57%。據IMF預測,發達國家經濟在2020年將萎縮5.8%,2021年則會增長3.9%;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在2020年將萎縮3.3%,2021年則會增長6.0%。從疫情中恢復較早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將更高。
《日本經濟新聞》認為,要在新冠疫情后表現相對較佳,需要具備“防控疫情”和“健康財政”的前提。雖然新興市場被期望拉動世界經濟,但其內部在這些方面也各有差異。
1至9月越南經濟相比上年同期增長2%,保持正增長。越南的新冠感染者累計只有1100人左右,且工業和建筑業在GDP中的占比也較高,超過三成。在東盟國家預計紛紛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越南與此前在經濟規模上占優的泰國和新加坡之間,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缺乏財政余力的國家難以采取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巴西防控疫情失敗,2020年可能出現5.8%的負增長。巴西貨幣雷亞爾與美元的比價相比年初下跌20%。由于財政狀況不良,政府還撤銷了對低收入者提供現金補貼的措施。南非和土耳其因為本幣貶值導致的財政困難,也難以走上經濟加速的道路。
美國信息技術強勁
報道指出,發達國家中,孰優孰劣非常明顯。美國雖然在被中國追趕,但2021年可望實現3.1%的經濟增長率。對于大型信息技術企業來說,伴隨新冠疫情而來的遠程辦公等反倒帶來利好,美國蘋果公司上一季度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特朗普政府啟動了占GDP約15%的3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措施,使2020年經濟降幅遠比當初預測來得小。
但是,日本缺乏像美國信息技術企業那樣的增長標桿。政府和民間在數字化轉型方面都較落后,產業的新陳代謝也進展較慢,2021年經濟增長率可能僅略高于2%。財政刺激措施的效果也很有限。日本航空雖然從1日開始增加東京起降航班數量,但10月其國內航班的旅客人數僅相當于上年同月的五成,只比9月增加了一成左右。日本盡管感染者人數較少,但2020年和2021年的經濟增長率都將比美國低。
歐洲經濟下滑幅度也較大。歐元區2020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值為負8.3%,降幅大于日本和美國。向中國出口較多的德國經濟相對堅挺,增長率為負6%,而主要依靠旅游業的意大利經濟增長率將為負10.6%,西班牙為負12.8%。春季實施封鎖措施后,經濟本就恢復緩慢,如果第二波疫情暴發,整個歐洲恐怕都會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