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勢尚未有效遏制,對世界及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給外貿企業造成了很大沖擊。那么,究竟這次疫情對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和外貿企業產生了哪些影響?外貿企業怎樣進行自救?當地政府又能怎樣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知名國際經濟專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貿學院博導李曉峰教授對此進行了解讀。
疫情對制造業和外貿企業沖擊的廣度和深度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爆發并蔓延使得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制造業和外貿行業雪上加霜。但我認為,總體來說,全球疫情對外貿企業出口的長期影響還是有限的,其影響仍具有階段性和暫時性的特征。從全球供應鏈上看,中國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擁有全球最齊全的制造產業鏈集群,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中間環節,處于全球生產分工體系中上游的關鍵位置,疫情的短期沖擊可能在某些領域助推了部分產業和產能的轉移,但不容易撼動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具體來講,疫情對珠三角制造業和外貿行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雖復工卻未能全面復產。境外疫情仍在蔓延,很多采購商都取消訂單或要求延遲發貨,因此復工后這些制造業企業的產能卻未能完全釋放。現在很多工廠運行情況是,訂單是零散的,產業工人未能滿負荷工作。訂單不穩定和對未來預期不確定性困擾著珠三角眾多制造業產業與企業。
二是全球供應鏈因疫情影響運行受阻,導致運費大幅上漲。疫情嚴重情況下,有關國家采取封境、封城措施,大量跨境運輸停滯,零售終端停擺,歐美多地港口關閉、航線停飛,空運縮減一半,運費大幅上漲,大量貨物無法運輸,只能積壓在倉庫,還要額外支付更多的倉庫保管費。
三是訂單業務量驟減使諸多企業面臨資金鏈斷裂危險。從配件用的物料、材料到設計,再到成品,從品牌運營,再到訂單服務,產業鏈很長,資金鏈是隨著產業鏈高效運轉而不斷流動的。目前采購商以不可抗力為由取消訂單,制造業企業很難得到足夠賠償。這些代工企業基本是薄利多銷,60%-70%是物料成本。舉例而言,一個年營業收入上億的制造業企業,只要工廠機器在運轉,每月需支付供應商的貨款大約就要500-800萬元,而且這些成本兌付壓力很大。再加上工資、租金等其他成本,實體經濟企業的經營壓力越來越大。
四是大量展會取消或延期,使一些需要平臺獲取訂單維持運營的外貿企業受到嚴重影響。廣交會延期并首次采取線上模式也只是初探,具體能達到什么效果,目前看很難評估。
至于疫情沖擊制造業和外貿行業的廣度和深度,應該說國際市場需求的整體萎縮和全球供應鏈運行受阻,對珠三角制造業體系影響是全局性的。總體而言,珠三角制造業生產的貨物有大約40%因滯銷而積壓在倉庫,珠三角企業盡管復工率高達90%以上,但真正恢復產能的大約只有30%左右,訂單下降約10%-15%,存貨積壓40%,還有40%的產能未完全釋放。
企業自救與政策扶持相結合
企業如何自救?一是仍要從長計議,堅持以出口為導向,以維護廣東企業在國際市場和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二是要加速產業升級,積極部署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發展。三是要穩定投資者的預期,鼓勵受供應鏈波及比較大的行業尋找替代方案。四是加大品牌建設的力度。第五是在“創新”方面下功夫,探索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多措并舉。
除此以外,受疫情的影響,外貿訂單被暫停或者取消是常有的,有些企業還會面對新增的市場壁壘問題。首先,在面對某些情況時,外貿企業要提升法律意識,尋求法律支援,控制違約風險。其次,利用好各級政府的扶持政策,確保先存活下來。最后,企業要有主動意識,主動出擊尋找新商機,拓展新市場,增加新訂單。
建議政府出臺更多精準化的政策措施。比如針對大型外貿企業,要保障供應鏈的安全,地方政府要想方設法穩住供應鏈上下游的安全,協助企業排除可能出現的新貿易壁壘。在財稅金融方面,統籌融資、信貸、保險等政策,幫扶企業挺過來,尤其是幫助小企業先活過來并能活下去。要堅持開放合作的理念,疫情沖擊畢竟是短期的或者說是階段性的,要穩住現有的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加強國際合作,爭取和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同時,抓住相關機會,加強新產業鏈布控。
政府部門要更加重視營商環境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外貿企業降低稅費成本,同時實現無紙化運轉,降低通關成本。擴大服務業開放,創造新的投資增長點。吸引全球資本、全球訂單聚集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