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鉆石是人為模擬天然鉆石結晶的過程及條件培育的鉆石,目前培育鉆石的主要制造工藝有兩種:一種是高壓高溫法(縮寫HPHT),另一種是化學氣相沉淀法(縮寫CVD)。
培育鉆石在晶體結構的完整性、折射率、相對密度、色散等方面已經可以與天然鉆石媲美。此外,由氣相沉積法生長出來的培育鉆石均為自然界中稀有的Ⅱa型鉆石,這類鉆石在天然鉆石中占比僅為2%,比Ⅰa型鉆石含碳更高,更加純凈。但不管是寶石企業還是消費者,有相當一部分還是將其拒之門外,視其為洪水猛獸。
“培育鉆石”自從它出現在大眾視野以來,一直倍受關注,掀起了各種爭議,熱度不減。
那么培育鉆石到底是什么?這種技術是從什么時候出現的?又是何時出現在大眾視野的?它未來的前景又如何?
1、閃亮登場
2012年5月,IGI安特衛普實驗室(International Gemological Institute)首次在一批605顆大小為0.30~0.70克拉不等的鉆石中,檢測出混有461顆合成鉆石。
幾乎同一時間,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NGTC)也在深圳實驗室發現了一批未經披露的合成鉆石。由此,合成鉆石進入業界視野,打破了鉆石圈的平靜。
2、技術發展
由于培育鉆石這個“不速之客”的登場,合成金剛石產業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實際上,培育鉆石的技術源來已久,培育鉆石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早在1952年美國就已經研發出CVD技術,1965年的中國也成功的進行了高溫高壓HPHT技術實驗。但由于生產技術問題,培育鉆長久以來并未進入市場。
1971年真正的寶石級培育鉆石技術已經成熟,到了1987年,戴比爾斯已經成功培育了寶石級鉆石。但由于技術問題,直到最近幾年才在品質和成本上達到了市場化的水平。目前,培育鉆石的品質也逐年提升,實驗室檢測到的世界最大無色培育鉆石,可以做到10.02ct、E色VS1。
2015年,美國最大珠寶智造商Stuller開始銷售培育鉆石。
2016年,施華洛世奇推出了培育鉆石品牌DIAMA,
2018年五月戴比爾斯正式推出了LghtBox。
3、市場紛爭
由于培育鉆石和以往的鉆石仿制品不一樣,它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與天然鉆石完全一致,一經出現就紛爭不斷。
一方面,由于物理化學性質一致,單純儀器和肉眼無法分辨,培育鉆石一旦混入天然鉆石內銷售,將嚴重影響鉆石市場的消費信心,也考驗著各質檢機構的甄別、排查能力。
目前而對于培育鉆石的鑒定,檢測機構的標準也不盡相同。如NGTC、GIA等機構只為培育鉆石提供粗分級,IGI、HRD等鑒定機構則完全按照天然鉆石的標準為培育鉆石提供證書,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另一方面,培育鉆石的定價體系也遭人詬病。目前,培育鉆石的定價體系主要參考同等品質天然鉆石的報價,在此基礎上折去20%至30%,而不是按照綜合生產成本加成的方式來定價。
此外,在輿論上,天然鉆石與培育鉆石行業的“口水仗”從未間斷。前者指責后者“以假亂真”“搶奪非洲人民的牛奶和面包”,后者則直斥前者是“血鉆”,“生產過程破壞生態環境”。
4、未來發展
2018年五月戴比爾斯正式推出了LghtBox,進軍培育鉆石行業。
作為手握巨量天然鉆石資源、在行業呼風喚雨上百年的行業巨頭,戴比爾斯一直作為天然鉆石行業“代言人”。這次突然“反水”,仿佛在整個鉆石行業投下了一顆炸彈,也讓業內更加嚴肅認真的思考這件事。
目前,全球最大的七家天然鉆石礦業公司聯合成立鉆石生產商協會(DPA),而相應的國際合成鉆石協會(IGDA)也已經成立。
5、市場機遇
目前,培育鉆石的市場機遇有以下兩點:
一是戴比爾斯之所以大局進軍培育鉆石行業,我們可從其去年發布的《2018年鉆石行業洞察報告》中一窺究竟,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鉆石首飾需求為820億美元,千禧一代(80、90后)和Z世代(95后)的消費者包攬了全球總銷量的2/3。
在當前一切以市場需求為核心的商業世界,對終端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理念的及時洞悉,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戴比爾斯集團首席執行官布魯斯·克里佛(Bruce Cleaver)表示:“一些新的觀念在影響著千禧一代和Z世代消費者,他們看重的鉆石可能是由于設計的獨特性,他們購買鉆石的目的也與以往大不相同,可能只是慶祝人生中的不同時刻。如果我們能抓住機會,最激動人心的變化一定在前方等著我們。”
雖然戴比爾斯之前推出過終端品牌,但定位過于高端。此次推出培育鉆石品牌,將精準找到新興消費人群。那無疑是一個更廣闊的、生機勃勃的市場。
二是在鉆石消費居全球第二的中國,合成鉆石的市場前景樂觀。
據中國黃金報社2016年發布的《培育鉆石發展現狀及前景研究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人知道培育鉆石,超一半的受訪者明確表達有購買培育鉆石的意愿。消費者普遍認為:培育鉆有著與天然鉆石相同的品質、更為豐富的色彩和款式,以及更優惠的價格。種種跡象表明,培育鉆石的市場空間足夠廣闊。
剛剛過去的9月深圳展和香港展,已經出現如俄羅斯NDT、中國香港CDC等培育鉆石生產批發商及零售商的展位,吸引不少批發商和消費者駐足咨詢。根據年初摩根斯坦利的行業預測,至2020年,培育鉆石在珠寶級別的小克拉鉆石市場中占比將達到15%,在珠寶級別的大克拉合成鉆石市場中的占比也將達到7.5%,培育鉆石的市場空間在進一步增大。
6、發展挑戰
當然,作為滿足消費者多元選擇的一個新興市場,培育鉆石在中國的發展依然道阻且長。
一是公信力不足的問題。當前關于培育鉆石的名稱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現行《珠寶玉石 名稱》《珠寶玉石 鑒定》《鉆石分級》等三項國家標準,一直以“合成鉆石”來命名實驗室生長鉆石。實驗室生長鉆石的證書如果從“合成鉆石”改成“培育鉆石”,將能夠更快速地融入珠寶行業。
二是解決源頭供應價格不清晰、不穩定的問題。供應商要有序供應市場,為市場主流品牌服務。不零賣、不亂賣,以確保價格不會成為導致市場混亂的因素。
三是解決目前培育鉆石品牌定位不清晰、品牌意識匱乏的問題。比如,同樣款式分別用培育鉆石和天然鉆石來做,讓消費者自己去選擇。施華洛世奇已經把培育鉆石品牌DIAMA列為奢侈品系列,品牌通過采取年輕時尚的子品牌策略,可以有效鎖定目標消費者。
對于消費者來說,培育鉆石降低了鉆石首飾的預算,讓更重視款式和個性化的年輕一代有更多選擇余地,另一方面,對于商家來說,培育鉆石與天然鉆石相比有著獨特的晶體形狀,生產工藝與原材料成本也與天然鉆石相去甚遠,給了商家和設計師更多的表現空間。
但是無論培育鉆和天然鉆如何相似,它們依然可以被大型檢測機構區分,作為傳統財富和地位象征的鉆石,經過大自然億萬年的孕育,和在實驗室中短時間培育出的人工鉆石,自然不可相提并論。
要實現鉆石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在天然鉆石和培育鉆石之間建立一個隔離帶,使兩種不同性質的產品找到適合自己的市場發展方式,按照各自的定位平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