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尤其珠三角許多制造企業正都面臨著相似難題:生產企業難覓固廢接收處理企業,哪怕原有合作的處理企業,后者如今也難以確保會按時按量上門服務,并且處理價格明顯上漲。
兩輛滿載工業垃圾的大車剛剛緩緩開出工廠大門,可看著廠里依舊堆積如山的工業垃圾,郭遠鑫心里無論如何都放松不下來。
郭遠鑫在東莞經營著一家員工數千人的制造業企業,但是最近,他碰上了“垃圾堆煩惱”,每天工廠里產生的大量工業固體廢棄物無處消化,只能先堆著。
“好不容易求著一家處理公司來拉走兩車,但騰出的地方也只夠再放一個多月,之后如果不繼續拉走,我們非得活活憋死了。”他說。
這一遭遇并非孤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研發現,廣東尤其珠三角許多制造企業正都面臨著相似難題:生產企業難覓固廢接收處理企業,哪怕原有合作的處理企業,后者如今也難以確保會按時按量上門服務,并且處理價格明顯上漲。
導致工業廢棄物處理難題的,是日趨嚴格的污染防治截斷了過去固廢跨區域傾倒、隨意處置等違法違規輸出渠道,并且逐步強化向規范處置的軌道上引導。與此同時,地方固廢處理能力不足的短板卻也隨之暴露,許多城市的固廢處理處置基礎設施和有資質企業稀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不過,官方已經注意到這一問題。近期出臺的《廣東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全面加快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被列為首要任務,并明確將重點推進諸多項目,一些城市也明顯加快了相關項目建設和循環經濟探索步伐。
但在企業和地方看來,這些數年后方能建成的項目“遠水難解近渴”。針對當前固廢“消化不良”問題,受訪者呼吁對過渡期安排臨時性舉措,如適當提高現有處理處置設施容量、通過補貼降低處理費用以減輕生產企業負擔,抑或采取措施調動固廢回收利用積極性等。
固廢處理“消化不良”
“我現在頭疼得很。”一提起固廢處理,郭遠鑫語氣無奈。這家位于東莞市厚街鎮、規模頗大的制造企業,眼下正值生產旺季,車間里人手繁忙,生產線高速運轉,產品源源不斷產出。
但與此同時,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工業固體廢棄物,被堆放在一處,越放越多,也在郭遠鑫心里形成一道沉重的壓力。
這些工業固廢分為兩類,一般固廢和危險固廢,后者包括大量的油漆桶、油漆渣等,按法律規定,不能隨意丟棄或處置。
一直以來,郭遠鑫都是委托相關企業來接收處理,“按時拉走,該回收的回收、該燒的燒、該填埋的填埋”。可從2017年開始,郭遠鑫明顯感覺到變化,“去年就開始不準時上門收,今年更嚴重,叫都叫不來,反反復復溝通才終于來拉走兩車。”
這幾乎是“杯水車薪”,郭遠鑫廠里積壓的固廢依然很多,并且按目前的生產節奏,剛騰出來的地方個把月就會堆滿,“這期間如果不及時清理,我們就沒地方放了,嚴重的話將無法繼續正常生產”。
與此同時,固廢處理的費用應聲而漲。郭遠鑫介紹,最近一噸危廢的處理價格已漲至約千元,一般固廢每噸也要好幾百元。
東莞另一家規模也不小的制造業企業負責人王康西直言,當前制造企業普遍面臨著固廢不敢亂倒,也倒不起的問題。
因為,現在環保趨嚴,制造企業都意識到,固廢不能隨便找個公司來收,而必須找有資質的企業進行處置,否則如果出了問題,固廢輸出企業也要被倒查責任,“大家都不敢冒險”。
不過,王康西說,有資質的企業不好找,而即便找到了,一詢價也會被嚇一跳,“一千元一噸,一些原材料進價才每噸一百元”。
“所以現在大家都只能先憋著。”王康西說。
這也成了近期許多制造企業老板們碰面時共同話題之一。
一位環保產業人士說,目前在珠三角制造業城市中,很多企業都在打聽固廢處理渠道,急著找人接收。而在一些城市的網聯問政平臺上,也可以看到有企業對此進行咨詢,希望尋求政府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的一天早上,王康西驚訝地發現,工廠門口道路兩側的空地上,一夜之間突然被人倒滿了建筑垃圾,一些垃圾中甚至還夾雜著樓盤的廣告。他猛然反應過來:“不只是工業固廢,整個固廢處理都處于‘消化不良’狀態。”
供需矛盾突出
今年以來,一系列雷厲風行的環保行動截斷了固廢尤其是危廢跨區域傾倒、偷倒等不法輸出渠道。比如,今年7月廣東與廣西就宣布構建全國首個危廢跨省非法轉移聯防聯控體系,加大打擊力度。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粵桂18個跨省通道實行24小時值守,廣東省內市與市交界處也是嚴防死守,嚴密封堵危廢非法轉移。
由此,大量危廢也就逐步回歸到合法規范渠道上。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許多城市的處置能力跟不上。
東莞市環保局副局長陶謹坦言,近年環保升級使得危廢處理需求大幅提升,已遠超現有處置能力,這種不匹配正產生巨大壓力。
以東莞為例,目前該市僅9家危廢處置企業,并且功能單一,導致“全市危廢處理能力整體偏弱”。
不過,處置企業還并非關鍵,更根本的還是地方固廢處置基礎設施的嚴重不足,而這有著規劃和建設層面上的歷史性原因。
陶謹說,按此前廣東宏觀層面的規劃部署,該省東部城市的危廢都要集中到位于惠州的一處示范基地進行處置,因此其余城市原來都沒建相應設施,但近年該處理設施的能力逐漸跟不上需求強度,“因為現有設施在處理總量上有嚴格指標控制,不能說加就加”。
“所以,最近很多生產企業都來找我們反映,企業壓力很大,我們也去溝通過,周邊地區就是接收不了,確實沒辦法。”陶謹說,這幾年處理設施也在進行擴建,但速度畢竟不會那么快。
郭遠鑫也說,他在反復請求處置企業前來拉走廠里固廢的過程中也被告知:“拉不走不是運力問題,而是拉走了也處置不了。”
“最關鍵的確實是固廢處理處置設施配套不足。”廣東省環保廳副廳長陳金鑾也坦言,雖然過去廣東在規劃上曾明確各區域要建危廢處置中心,但存在建設滯后等問題,導致如今危廢無法有效處置,價格也相應較高;一般工業固廢處理處置設施也確實存在薄弱環節。
“這次中央環保督察讓很多問題暴露出來。”陶謹說,對于固廢處理處置,無論是一般工業固廢、危廢還是建筑垃圾,過去在規劃和建設上確實都存在不足,下一步必須全力“補課”。
加快設施建設“補短板”
那么,如何“補課”?今年4月出臺的《廣東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頗有對癥下藥的意味。這份文件強調,廣東要全面加快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建設。
其中,針對備受關注的危廢,明確廣州、深圳、韶關、東莞等危廢產生量較大的市要加快建設處理處置設施或依托現有設施改擴建成綜合性處置設施。加快推進粵東、粵西、粵北危廢處置中心建設,擴建廣州、惠州危廢安全填埋設施,到2020年力爭全省年填埋處置能力增加10萬噸;加快清遠、佛山、肇慶、江門等市危廢焚燒設施建設,到2020年力爭全省年焚燒處置能力增加20萬噸。
陳金鑾說,此番廣東計劃規劃建設大約30個設施,而且將放開市場以加快推進。一方面,對有價、可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的部分,將全部市場化,調動社會資源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無價、需填埋、焚燒處理的部分,則提出請省屬國企承擔社會責任來建設,發揮兜底作用,下一步也將大力加快推進建設。
對于一般工業固廢,陳金鑾說,當前廣東正進行摸底調研,將根據產廢量明確各市需配套的處置能力,要求各市立足本地行業特點配套處理處置設施,“作為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如果跟不上的話將影響各地經濟發展”。
同時,廣東也將鼓勵規模較大的企業,尤其是產廢量較大的企業依法依規自建處理處置設施,消化自身產生的工業廢棄物。
廣東還重點要求加快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處置設施建設。陶謹分析說,當前一般工業固廢大約有70-80%可回收利用,但現在很多都直接燒掉,造成浪費,原因是地方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大都沒很好建立起來。此番中央環保督察重視固廢污染防治,亦有借此對固廢管理政策和模式進行梳理,推動相關體系建立的立意。
而按廣東的規劃,該省到2020年基本要建成覆蓋全省的固體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處置體系,具體指標包括:屆時全省工業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均達到99%以上。
不過,采訪中不少企業和地方還認為,政策著眼長遠之余,也應對當務之急有解決對策。王康西表示:“抓環保企業是很支持的,但也要注重疏導。”
陶謹也表示,目前東莞已在推動相關項目建設,但再快也要一兩年才能建成,這一過程中,急需一些臨時性政策支撐過渡。
王康西則建議,能否加快建立固廢回收制度,加快回收利用渠道的固廢消化能力,給予一定的補貼即可進一步調動更多處置企業的積極性,也有利于降低固廢處置價格,減輕企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