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離岸人民幣匯率大跌501點,收于6.9467;8月16日,離岸人民幣匯率一度大漲逾700點,截至北京時間21:30報6.8788。
人民幣匯率逼近7關口,市場各方的神經都繃緊了。匯率走勢已成為短期A股走勢的最重要影響因子。
人民幣今日一度大漲700點
8月15日,就在央行開展了3830億元MLF操作的當天,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了6.9,最低至6.9350,離岸人民幣最低跌破6.95,最低至6.9580。
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
過去4個月,在岸和離岸人民幣雙雙跌去超過6000點。目前距離7這一關口,都只剩下約1000個基點。而8月15日離岸人民幣一天就跌去501點。
然而,8月16日離岸人民幣低開高走,一度大漲超過700點,在岸人民幣也回到6.90附近。離岸匯價甚至反超了在岸匯價,形成“倒掛”。
回首2016年四季度,離岸和在岸人民幣最終都沒有跌破7,前者最低至6.9880,后者最低至6.9666,隨后上演V型反轉,人民幣兌美元一路上漲,這輪升勢直到今年4月底才被終結。
2016年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最低跌至6.9880
這一次,人民幣能否再次力挽狂瀾
2016年末、2017年初,人民幣匯率在即將破7時上演反轉,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元走勢反轉了。
美元指數在2017年1月3日創下103.82的十余年新高之后,轉身步入下行通道,這輪跌勢一直持續到今年2月,美元指數在最低跌至88.25之后才企穩。
2017年初美元走勢反轉
2018年以來,非美元貨幣對美元多有貶值。上半年阿根廷比索、俄羅斯盧布、印度盧比、巴西雷亞爾、南非蘭特兌美元均出現較大幅度貶值。最近,土耳其里拉幾近崩盤,一度引起全球市場震蕩。
美元再度走強,是新興市場貨幣貶值的關鍵原因。如果美元此時“剎住車”甚至“掉個頭”,對一眾新興市場貨幣來說,或許可以一解“燃眉之急”。
目前市場對美元走勢確實存在分歧,但分歧點在于“還能漲多少”,而不是“會跌多少”,大多觀點都不認為美元會逆轉升勢,再度走弱。
2016年美元升值,靠的是預期;現在美元升值,靠的是事實。美國經濟表現一枝獨秀,美聯儲穩步加息、縮表,美元相對利差優勢明顯。美國減稅政策在吸引海外美元回流,其縮減對外貿易逆差的訴求也比較強烈。
這些都意味著,全球美元流動性在趨勢性收縮,并將支撐美元匯率。
2016年末,人民幣能夠在7附近“穩住”,原因還包括中國經濟企穩、貨幣政策收緊、外匯政策收緊、央行干預力度較大。在美元漲不動的同時,這些內部因素給予了人民幣匯率一定的支撐。
相比之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7月份經濟數據不算太好,投資、生產、消費都低于預期,經濟增長韌性猶存,但內外部風險因素不容忽視。
面對經濟增長壓力,貨幣政策有所放松。今年以來,央行3次實施定向降準。本月初,貨幣市場利率整體跌至2015年三季度低位水平。
與此同時,央行已基本退出常態式外匯干預。這從官方外匯儲備和央行外匯占款變化上也能反映出來。二季度以來,在人民幣兌美元持續貶值的情況下,官網外匯儲備、外匯占款變化并不大,甚至有小幅上升。
今年以來央行外匯占款持續小幅上升
這說明,央行并沒有通過大量拋售外匯來穩定匯率。
統計顯示,今年在岸人民幣從6.28跌到6.90,只用了4個半月。而在2015-2016年那一輪,用了15個月。用央行的話說,今年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明顯增強了。市場供求因素,在匯率波動中起到了更大的決定作用。
央行強調“堅持底線思維”
央行近期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再次提到了外匯市場的“順周期波動”。上一次,是在2017年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
目前境內微觀經濟主體尚未完全樹立財務中性理念,外匯市場容易出現“追漲殺跌”的順周期行為和“羊群效應”,加劇市場波動。2018 年二季度以來的部分時點,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周期波動的跡象。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該報告中強調,在保持匯率彈性的同時,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必要時通過宏觀審慎政策對外匯供求進行逆周期調節,維護外匯市場平穩運行。
央行稱,將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在必要時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逆周期調節,發揮好宏觀審慎政策的調節作用,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對于哪里是合理均衡水平,市場并沒有統一的認識。7是不是底線,也有待進一步觀察。
不過,7的心理關口的地位是明確的。如果很快跌破,可能進一步加劇“追漲殺跌”。當人民幣匯率逼近7,市場各方的神經都繃緊了。正因如此,這一位置可能成為逆周期調節的高發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