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強調合理把握發展節奏,優化光伏發電新增建設規模,同時加快光伏發電補貼退坡,降低補貼強度,完善光伏發電電價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加大市場化配置項目力度。
新政的突然發布讓整個光伏行業坐立難安。近日,已有不少光伏企業及企業家以各種方式、通過各種渠道發聲,提出疑問和建議,并提出自己的訴求。
眾所周知,中國的光伏行業曾經有過十分“輝煌”的時刻。從央企到民企,從政府到投資者,都把發展光伏產業和投資光伏行業當作經濟轉型、產業轉型、產品轉型的頭號抓手。有些企業甚至不惜一切代價、不顧一切手段地投資光伏行業,一時間,造成光伏企業遍地開花。而彼時,由于政府補貼的力度很大,幾乎所有的光伏企業都很“賺錢”,都有很高的利潤。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并不長,很快,國家對光伏行業的補貼開始下調,補貼標準降低。而多數光伏企業由于技術含量低、轉化效率不高,能夠盈利完全仰仗財政補貼。補貼下調了,盈利就沒有辦法實現了。
特別是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實施“雙反”調查后,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矛盾也在瞬間爆發。頓時,光伏行業一片哀鴻,很多企業都因為經營困難而關閉、歇業,甚至倒閉。這其中不乏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等曾經的國內頂級光伏企業。
而今天的“寒冬”,顯然不是市場發生了重大變化,而是政策再度調整。“光伏新政”明確:2018年在國家下文前各地不得安排需國家補貼的普通電站;對分布式光伏進行規模管理,2018年安排10GW;此外,“自發自用、余電上網”分布式光伏全電量補貼降低至每千瓦時0.32元(含稅)等。
毫無疑問,這項新政對原本日子就不是很好過的光伏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下調計劃、減少補貼對光伏企業而言,都是直刺心臟的行動,光伏行業豈能不寒氣逼人、寒冬到來。
由于有關方面的政策調整力度很大,對光伏企業的影響很大。因此,光伏企業反應強烈,也是可以預料到的。但是,沒有想到的是,據媒體報道,近日11名光伏大佬竟然向媒體“求援”、向媒體“喊冤”。
光伏企業家們認為,如果把全社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全部收上來,缺口就會大大減少。現在國家每年給火電的補貼有1000億元,而且是財政保證,但光伏產業的補貼并沒有及時到位,還存在著較大的缺口。
企業家們認為:在國外最低光伏電價可以做到0.14元,但他們是零地價、零稅收、融資成本不到3%,甚至還有補貼,而國內光伏企業建電站土地要高價租金、還要上交各種稅費,有時還有地方政府要求的配套投產等。此外,企業融資成本也很高,這樣一來,非光伏系統投資成本大大上升。
坦白地講,這些問題或多或少都客觀存在,企業家們的理由從道理上也說得通。但是,卻顯得沒有格局。這些方面的問題,顯然不只是光伏企業存在,所有企業都存在。特別是中小企業,承受能力更加有限。那么,它們是否也可以要求政府補貼呢?如果這樣,即便政府有再多的錢,也補貼不過來。
事實也是,就光伏行業而言,除了客觀上確實存在用地成本高、負擔較重等方面的問題之外,更多的還在于企業自身缺乏大格局、大目標、大眼光、大戰略,在于光伏企業總把眼睛盯住補貼、盯住自己的腳尖、盯住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而沒有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比如,現在大部分光伏企業的技術含量、轉化率、投資成本、運行成本、管理成本等,都處于中低水平,因此,一旦補貼“斷奶”,企業自然無法生存。
如果說光伏行業發展的初期,還能用沒有經驗來開脫的話,光伏行業發展到今天,付出的代價已經相當多了,為什么沒有吸取教訓,還要靠補貼過日子呢?如果企業有足夠的技術優勢和產品優勢,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還怕政策調整嗎?
光伏企業如此在乎政策,顯然說明其在理念和思維方面,還沒有真正進入到市場化軌道,沒有把企業當作真正的市場主體,沒有把核心競爭力放在突出位置。因此,格局太小,眼界太窄。
理性地看,作為新興產業,光伏行業仍然是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環境保護等的重要手段,是應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的。但是,又必須支持有度、扶持有效、方向正確,而不是持續盲目支持和扶持,當然也不是甩手不管。
從政策層面來看,相關的政策還不能“一刀切”全部退出,而應當依據實際,把補貼的重點轉向支持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在對光伏企業的補貼問題上,只能扶優不扶劣,扶強不扶弱,要讓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越來越好,其他企業如果不在技術和產品方面有重大突破,就只有被淘汰。
對光伏企業來說,盡管政策調整會給企業帶來很大影響,但是,不要抱怨。如果企業在技術和產品方面有競爭力,就不要怕政策取消,不要怕計劃下調。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是不怕政策調整和補貼減少的。只有那些自身不強大的企業,才會對政策調整十分敏感。所以,應當把政策調整作為一次機會,一次將其他企業“趕”出市場的機會。
就市場競爭來看,光伏大佬認為,光伏發電要真正平價上網還需要3~5年時間,行業需要繼續支持。這倒是一個問題,因為,光伏電價上網的問題講了很多年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主要是因為火力發電主導電網公司,導致光伏產業難以享受同等待遇。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讓光伏發電享受平等待遇,公平競爭,是非常重要的。而光伏企業如何確保發電的穩定,也需要在技術上不斷提高。
總之,政策到了調整的時候,光伏企業沒有必要“不服”、沒有必要抱怨、沒有必要“喊冤”,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產品競爭力,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