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石墨工業發軔于20世紀40年代,從最初簡單的手工操作到20年代末80年初,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生產、加工體系。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中一個總體規模不大,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產業,石墨工業與其他行業一樣,從發展前途來看,有“朝陽”、“夕陽”之分,石墨由于其獨特的戰略價值及良好的應用前景,毫無疑問仍屬于朝陽產業,但從發展過程來看,則明顯地呈現出“10年周期”的軌跡。我國石墨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下滑,2002年陷入谷底,2003年下半年出現反彈跡象,到今年上半年,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個別品種價格上漲幅度50%以上,平均漲幅也達到15%-20%,這種狀況的出現受到了產量下降和市場好轉的雙重影響。歷經10多年的負重經營,各石墨企業舉步維艱,開工不足,加之亂采濫挖嚴重,部分石墨主產區資源面臨枯竭,造成基礎原料產品供不應求,另外,國家取消了石墨產品的出口退稅后,外商提前執行購貨合同及國際國內鋼鐵、耐火。等行業需求上升等因素,也直接帶動了石墨行業的復蘇。
在這種形勢的引導下,經歷了十幾年生存考驗的石墨企業仿佛一下子就迎來了行業的全面振興,正常生產的加大開工力度,尋找優質礦源,已經停產的又開始調試工,投入生產。一夜之間,石墨企業又呈遍地開花之勢,有水快流的浮躁之氣迅速漫延開來。
實際上,客觀地分析我國石墨工業的運行狀況,就能發現,當前的市場及生產形勢遠不能稱之為全面復蘇,而只是10年下滑之后,在各種因素共同影響下,個別品種出現的反彈,與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很不相稱,并且應該還有上升的空間。我國石墨原料產品的加工技術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臻成熟,各企業為克服產品價格大幅下滑等困難,紛紛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力求降低成本,我國石墨浮選技術已居國際領先水平。即使如此,因為宏觀管理失控、出口渠道混亂、內部無序競爭,產品價格在近10年內一降再降,個別品種降價幅度高達60%以上,造成了全行業虧損的嚴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