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特朗普政府即將就是否撤出巴黎氣候協定表明立場之際,中國釋放出的明確信號讓國際社會倍感寬慰:不論美國是否參與,中國將繼續執行甚至超額完成減排目標,并繼續擔當全球氣候治理領導角色。中...
在特朗普政府即將就是否撤出巴黎氣候協定表明立場之際,中國釋放出的明確信號讓國際社會倍感寬慰:不論美國是否參與,中國將繼續執行甚至超額完成減排目標,并繼續擔當全球氣候治理領導角色。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本周在柏林說,中國將繼續奉行巴黎協定,并正在制定將這一協定具化為實施細則、找到照顧各方“舒適度”的“中國方案”。
“綠色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大勢所趨,是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可阻擋的,”解振華在德國政府主辦的第八屆彼得斯堡氣候對話上說。
國際社會普遍預計,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將在本周末舉行的七國集團(G7)領導人意大利峰會上,亮明自己在氣候變化上的最終立場。在當選美國總統前后,他曾威脅要讓美國退出195國在2015年通過艱苦談判達成的巴黎氣候協定,還將停止美國對所有聯合國全球變暖項目的撥款。這一立場受到多國批評,也讓巴黎協定簽訂后,一度對全球氣候治理重拾樂觀情緒的國際社會再度感到不安。
中國“占據氣候舞臺中心”
美國的猶豫不決,讓中國立場備受關注。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最大的兩個溫室氣體排放國。兩國在奧巴馬政府任內高調宣誓在氣候治理上聯手合作并引領世界,成為巴黎協定得以簽訂的最重要前提。
在本周的柏林彼得斯堡氣候對話論壇上,中國不出意外成為場中焦點。解振華重申了中國政府在巴黎協定框架下自主制定的減排目標,包括在2030年使碳排放達到峰值。他說,以2016年中國碳排放強度的下降速度看,中國將有很大可能超額完成減排目標。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按照現在的力度,中國到2020年實現減排目標絕對沒有問題,而且會超額完成。去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上一年下降了6.6%,遠遠超出當初計劃的3.9%的目標,”解振華在論壇開幕當天的一個記者會上說。
這番言論在現場獲得不少贊許之聲。好幾國談判代表提到,中國與其他國家維護巴黎協定的堅定立場顯示出,即便美國退出,也不會出現“多米諾式骨牌”式的倒退場景。幾家國際媒體將解振華的發言評價為“美國缺席,中國占據舞臺中心”。
美國:房間里的大象
巴黎氣候協定是國際氣候治理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不僅一掃哥本哈根氣候談判以失敗告終導致的低落情緒,更創立了一種全新的氣候談判框架:簽署國不需承擔強制性的減排任務,可自行制定和執行減排目標,即便不達標也沒有懲罰措施,每五年回顧一次并不斷提高目標。這種更包容、讓簽署國更感“舒適”的談判框架,正是巴黎協定得以在一年內得到幾乎世界上所有國家認可的原因。
但也正因為它的非強制性,如何將這份綱領文件細化為“規則手冊”,使得各國的減排措施可操作、可監管和可評估,是眼下擺放在國際社會面前最艱巨的任務。談判者們正利用各種官方和非官方場合展開討論,希望在2018年底前制定眾人接受的“規則手冊”掃清法律、技術和政治障礙。然而,美國的舉棋不定,讓這一進程陷入了某種程度的懸空狀態。
“美國顯然是現在房間里的那頭大象。‘他們會不會留下’這個問題懸掛在所有的討論之上,”德國環境治理智庫Ecologic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拉爾夫•博德爾(Ralph Bodle)說。博德爾作為法律顧問,過去八年一直密切參與歐盟內部和國際間氣候談判。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累計排放國,也是目前緊隨中國的第二大排放國。有研究顯示,美國如退出巴黎協定,在溫室氣體排放上可能走回頭路,到2025年時可能只能較2005年減排17%左右,與奧巴馬政府制定的26%至28%的國家自主貢獻減排目標相去甚遠。
但也有研究指出,如果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大型新興工業國超額完成減排任務,它們很可能填補美國的減排空缺。
“如果中國和印度多減一些,就算美國少減一些,我們多少還能停留在目前的3攝氏度氣溫上升曲線上,”德國環境治理非政府組織Germanwatch 研究員魯特•懷舍(Lut Weischer)說。“我這里的假設是特朗普只任職四年,如果他獲得連任,那么美國不合作帶來的損失就很難估量。”
但美國威脅退出引發的最大擔憂,是它不再愿意為氣候治理掏腰包。如果它退出,巴黎協定中發達國家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支持的承諾,就很難實現。如果美國政府大幅減少向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注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財政上就可能難以為繼,也將重挫全球低碳投資的信心。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的統計,2016年全球清潔能源領域的總投資額已較2015年下降18%。
在柏林的彼得斯堡氣候對話上,各國試圖在周末特朗普參加G7峰會前的最后一刻,向美國施加更多壓力。東道主德國環境部部長芭芭拉•亨德里克說:“我們正通過不同渠道,包括美國外交部和環保局,來試圖影響美國人。默克爾總理多次向特朗普本人呼吁,讓美國留在這個歷史性的氣候協定中。”
中國政府也曾暗示希望美國留在巴黎協定中。在柏林,解振華雖然沒有直接提及美國,但他強調各國需要保持在氣候談判中的“政治互信”。在論壇上,盡管“美國之問”不斷出現在各種發言中,但各國代表普遍持有的一個觀點是:美國留下最好,但如果一定要離開,其他國家也會繼續堅定奉行巴黎協定,甚至,它的離開可能反而會讓其他國家更加團結。
也有一種猜測是,美國或許會留下,但會在減排目標和投入上討價還價。在這一點上,各國觀點也較為一致:它們將捍衛巴黎協定,不會同意美國降低承諾。
“如果美國人要破壞這個協定,我想,很多國家會說,與其這樣,你們不如離開,”懷舍說。
減排和增長可以同時實現
圍繞巴黎協定的氣候談判,目前主要集中于制定細則上。相比于協定簽署時的“聚光燈時刻”,未來一兩年的談判將相對平淡沉悶。但聯合國和其他許多國際組織一直在持續不斷地發布研究報告、牽頭國際對話,希望在此期間維持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保持氣候談判的勢頭。
在彼得斯堡氣候論壇上,經合組織(OECD)就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減排對一國經濟發展而言不一定意味著負擔,甚至反而會促進經濟增長。
這項研究顯示,如果20國集團(G20)成員國現在開始就執行更綠色的經濟政策,那么到2021年時,它們的平均經濟增長要比不采取措施高1%,到2050年時,增幅將擴大到2.8%。如果再考慮進環境治理在減少自然災害上帶來的效益,那么到2050年時,G20國家經濟增長將比不采取措施高出近5%。
這些額外增長,將主要來自人們在傳統能源上支出的下降。研究稱,如果要實現巴黎協定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上2攝氏度之內的目標,G20國家在未來15年間,每年要在基礎設施上額外花費0.6萬億美元,以使它們更加節能環保。但更加綠色的基礎設施每年能在能源開支上為這些國家節省1.7萬億美元。也就是說,整體而言,更綠色的基礎設施將為G20國家每年帶來0.9萬億美元的收益。
這一研究結果與中國政府觀點相互呼應。在彼得斯堡氣候論壇上,解振華也表示,減排帶來的經濟效益,要大于它帶來的負擔。“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完全可以實現共贏。”他說。
他說,在政府確定減排目標后,給企業界指明了方向和市場所在,增加了經濟增長的動力,也給環境投入和技術創新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國環保產業就業人口3200萬人,到2030年時將增至6900萬人。
很顯然,如果美國決定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中國將在氣候治理國際進程中,成為主導的“議程設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