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國內某知名媒體憤怒發問“為何高質量中國制造不在中國賣”,這一問題引發國人熱議,其他媒體也跟風批評中國出口企業,將它們指責為“媚外仇內、沒有...
近日,國內某知名媒體憤怒發問“為何高質量中國制造不在中國賣”,這一問題引發國人熱議,其他媒體也跟風批評中國出口企業,將它們指責為“媚外仇內、沒有良心的商人”。其實,中國出口企業是被冤枉的——造成這一現象另有原因。筆者將在本文列出幾點,拋磚引玉,同各位讀者探討探討。
1.中國人均收入相比發達國家較低
美國不同州,最低時薪標準不同,但對于大部分美國人而言,100元人民幣的價值基本是1~2個小時的工資范疇,而對于中國不小比例的民眾,意味著要辛苦勞累一整天。
假如同一件商品可以便宜100元人民幣,對于發達國家的消費者來說,相當于上班偷個懶的功夫,這還是對于收入最低的美國工薪階層的感覺;如果是中產,可能只是十來分鐘就可以賺到。
因為收入存在差距,在中國,消費者更樂意向賣家討價還價,降價促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要比發達國家消費者大,即使只是便宜那么幾塊錢也是如此。
舉個例子。有人需要購買一把剪刀,市場上有兩種在售,一種質量好,價格50元,另一種質量差,但標價25元。假設質量好的剪刀使用壽命恰好是質量差的兩倍,其他相同,讓中國消費者選擇,相信大多會選擇后者。
因為質量差的用壞了再買,不至于一下占用50元的采購資金,暫時省下的25元也可以去買其他更需要的油鹽醬醋。
而對于發達國家消費者,選擇50元的人會多很多,因為他們認為剪刀壞的太頻繁,還得花時間精力去奔波購買,太累,不如一次買個耐用的圖個省心,至于“提前花掉的”25塊錢差價,并不會太影響日常生活。
這種消費心理的差別,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發達國家人均收入高,而中國較低。
2.制造業商品在中國是買方市場
在買方市場,尤其是中國這樣的消費能力不足而產能很強的國家,市場很容易形成價格戰或“薄利多銷”局面。這種市場環境下,銷售任何本國可以大量生產的產品,都會形成價格惡斗、互相壓價,即使中國商人走向海外,也難改這樣的習慣。
當在中國市場上形成價格戰時,商品的銷售量會暫時增加,這一般不會導致工廠供應不足而價格反彈,反倒逼工廠增加產能(如加班加生產線等),一座座新工廠拔地而起,這樣的做法同時可以增加就業,頗受政策鼓勵。
當在發達國家市場上形成價格戰時商品的銷售量增加,對于廠商而言,增加生產線的投入是很高的,同時也認為增加產能會導致商品價格下降,最終的利潤可能并沒有因此增加。
對于追求最高利潤發達國家企業來講,盲目追隨市場需求擴大產能并不是獲取最高利潤的最優解,反而繼續保持原來的產能,還可以趁勢哄抬一下價格牟利。中國的廠商如果這么做,很快就會有別的廠商或替代產品擠占市場。
原因無他,中國制造在大部分行業里都是買方市場。
3.品牌附加值
現實中商品性價比并不會如上例假設的那么一致,同樣的東西有的賣的貴,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品牌附加值高。消費者雖然大體知道一個產品的“價格究竟有多高”,但很難知道一個產品的“質量究竟有多高”。
現實中的市場是不完美的市場,消費者真正用于分辨產品質量的方式主要是“認牌子”。
品牌附加值的高低,可以是消費者口耳相傳建立的口碑,同時也需要賣家自己吆喝。廠商在投入巨資為自己產品打廣告的同時,相對于雜牌廠商,也肯定會為了這些投資而負起更多責任,更努力對自己的產品質量把關。
鋪天蓋地的廣告投入除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形象之外,也在向消費者側面展示公司的資金實力,這種實力其實也是產品質量的一種隱性保障。更注重產品質量的消費者會愿意花更多的錢購買他們希望擁有的高質量商品,即使需要他們來支付其中的廣告宣傳費用。
這也是為何會有很多諸如“果粉”、“花粉”的品牌粉絲出現。
反過來,當一個品牌計劃要做大做響,公司就會對自己貼牌或經銷的產品質量有更高的標準。
在過去大約10年前,中國制造的產品在國外的形象還依然是“質量差、容易壞”,一來是因為當時中國工廠的制造技術還比較落后,更多依賴手工而不是電腦、機器手,二來更重要的原因是海外經銷商為了賺取暴利,優先選擇從“價格最低”的中國工廠手中采購。
當大批低質量中國制造商品涌入海外尤其是發達國家時,低廉的價格雖然使其很快占領了市場,但緊跟著的是消費者的抱怨。
這樣的抱怨如果是發生在“一元店”這樣的商店其實也并無大礙,但倘若發生在在當地長期做廣告,有大批固定消費者群,有很大品牌效應的連鎖或大型商店時,這將是給商店招牌嚴重抹黑的事情,因為消費者除了抱怨“中國制造很垃圾”外,同時也會說“這家連鎖店很垃圾”。
這種品牌方面的負面效應之大,會促使這些商店下次從中國進貨時,更注重一下質量。雖然進貨成本增加了,但由于本來利潤空間就很大,對純利潤的影響稍小,反而在企業形象上大幅減少了顧客的抱怨和負面印象,等同于省下了巨額的廣告費,長期下來純利潤可能比之前采購低質量產品時都要多。
4.消費者保護法的嚴格執行使得經銷商更注重產品質量
以新西蘭市場為例,幾乎所有的非一次性的制造業產品在新西蘭銷售都至少要有1年的經銷商質保。中國也有類似的法律規定,但產品涵蓋的范圍沒那么大,發生質量問題時退換難度也較大,相比之下在新西蘭退換難度就小得多。
筆者曾買過一款庭院用的遮陽傘,是當時家具店里最便宜的一款(無論便宜款還是最貴款都是中國制造的)。
在一年質保快到期的某一天,一個支持傘骨的部件不知怎么的斷了,傘面全部軟塌下來徹底報廢。在從抽屜底部翻出字跡已開始褪色的收據并帶著壞傘來到家具店后,經理遠遠看了傘一眼就同意退換了。
結果發現這款遮陽傘早已不再銷售,于是就直接給我退了款。
筆者在新西蘭退換過不少東西,這件事卻是印象最深的。新西蘭商店在給顧客辦理售后時,幾乎不會刁難顧客,不會質疑是否是顧客使用不當而損壞。這傘如果真說我是使用不當,我也無力反駁。
商店卻很痛快地退換了,這并不是因為商店寬宏大量,而是因為損壞的傘會被退回給供貨商,而供貨商必須遵守這個執行力很強的消費者保障法,必須承擔這樣的退貨風險。
除非很貴的產品,一般供貨商是不會再包船運回中國工廠去退貨的,而是直接當垃圾扔掉。(如果商店直接從中國進貨,那么商店自己就是這里的供貨商角色)。
供貨商會將這些退貨損失計入運營損耗,可見這樣的服務是需要足夠多的利潤空間來支撐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是薄利多銷的商店肯定無法實現這樣的服務。
當商店或供貨商發現某款產品退貨太多而造成太多運營損耗時,就會停止銷售這款,轉而選擇其他質量更高些的產品。于是那款中國制造的低質量遮陽傘就這樣被國外的商家所拋棄了。
可見當國外市場對質量更高的產品有需求,并有足夠的消費能力時,質量太差的產品會自然遭到淘汰。相比之下中國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兩種需求和消費能力不同的市場,自然會產生同一個生產商供應兩種不同質量的產品的現象。
這個現象會讓中國民族主義者生氣,可以理解,但這并不是中國工廠和經銷商的錯,也不是誰的錯,而只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人均收入之間的矛盾”罷了。
5.中國消費者甚至紛紛海淘
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中國人已有消費較高質量產品的能力和需求,市場環境也在積極發展,但目前仍有不少行業依然處于“薄利多銷者勝”的階段,且監管相對不完善,在這些行業中,很可能衍生出大量“質次價高”和“假冒偽劣”產品,以至于價格與品牌并不能很好地體現產品的真實質量。
由于這些追求較高質量產品的消費群在國內購物時常被騙中招,因此眾多消費者紛紛轉向海外代購,除了奶粉、化妝品、保健品等與人體親密接觸的產品之外,甚至有很多人海淘中國制造的商品(如馬桶蓋)。
為何會有如此怪現象?除去微信上爆款文章的特殊營銷,對國產同類產品和企業不了解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發達國家的市場秩序要比中國好得多,價格和品牌基本可以反映出產品的質量,以至于一些中國消費者愿意花更多郵費和代購差價去買一個放心。
在某些行業內,一款質量較高的中國制造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直接銷售,會被“薄利多銷者勝”的混亂市場打壓到骨頭都不剩,想賣給國內消費水平較高的消費者又會被“質次價高”的競爭者攪亂,想做響自己的品牌又可能被“假冒偽劣”產品擊毀,最終只好走向海外,在海外有序的市場環境之下,才有了市場給予的質量認證,也讓中國消費者買的放心。
結語:整頓市場秩序意義比指責廠商媚外更重要
面對如此尷尬和“羞恥”的現象,我們一味指責中國工廠是無濟于事的,強行禁止內銷質量價格都較低的產品更是揠苗助長、違背市場規則,最終凋謝的還是中國自己的經濟發展。
同時,想要很快扭轉中國制造的買方市場局面,形成更為平衡的結構,也不現實。
中國某些行業混亂的市場環境,將質量較高的中國制造“送出”國門,而發達國家有序的市場環境,則把質量較低的中國制造趕回了中國。
加強市場監管和相關法治,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完善商品質量評級信用(如重塑質量認證體系和網上打擊電商刷好評和刷單)都可以比較快地讓中國市場恢復秩序,也有利于培養優質的制造業企業;長期來看,要想真正改變中國制造的買方市場局面,還需要在供給側改革方面依靠大量有識之士長期的修政立法以及繼續維持經濟較快發展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