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2015年10月19-24日,根據兩岸企業家峰會年度重點工作安排,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惠仁率團赴臺灣進行了同業交流活動。在臺期間,代表團在臺中地區集中...
【背景】2015年10月19-24日,根據兩岸企業家峰會年度重點工作安排,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惠仁率團赴臺灣進行了同業交流活動。在臺期間,代表團在臺中地區集中考察了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永進機械工業公司、晟昌機電公司、慶鴻機電工業公司、臺灣引興股份有限公司和銀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它們的主營業務涉及應用技術研究、加工中心、電加工機床、主軸電機、機床內外防護裝置和滾動功能部件等。這6家企業在臺灣該領域都是位居首位或居前三名之內的典型代表,而且類型比較全面:既有生產企業,又有科研機構;在企業中,既有主機企業,又有功能部件配套企業;在主機企業中,既有金切加工主機企業,又有電加工主機企業。
因此,這次考察活動對了解臺灣機床行業的整體情況非常有幫助,也由此形成了系列考察報告與業界分享。
一、對臺灣機床行業的再認識
臺灣和大陸的機床行業均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在60多年兩岸隔絕狀態下,兩岸機床行業獨立發展,形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形態。臺灣機床行業由私營特別是家族企業組成,而大陸以國有大企業為骨干,近年又新涌現和成長起外企、民企兩大陣營,形成三大陣營;臺灣機床企業高度集中于臺中地區,而大陸機床企業比較分散;臺灣機床產品80%以上銷往境外,而大陸90%以上的產品在境內銷售,等等。這些情況是大家所熟知的。
通過這次考察,我們對臺灣機床行業又有一些新的認識。我們深切感受到,臺灣機床產業的主要優勢在于制造優勢和市場拓展優勢。制造優勢主要體現在獨具特色的專業化分工和精細化的企業管理,從而以效率高、成本低、品質好、性價比高而聞名;市場拓展優勢主要體現在80%的產品行銷到世界各地,并塑造了臺灣機床良好的品牌形象。
臺灣機床產業的這兩種優勢目前還在加大力度強化和擴大。政府部門推出《生產力4.0》,在企業中堅持不懈地推行精實管理,在不斷的改善活動之中,效率提高再提高、成本降低再降低、品質提升再提升。
如以大陸機床行業為參照,我們認為臺灣機床行業還在以下方面更具優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 臺灣機床行業的整體協作優勢明顯
在臺灣機床行業分工精細、產業鏈完整、專業化強、配套成本低之外,其整體協作優勢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有公共研發平臺的支撐。即擁有工業技術研究院、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兩家政府支持下的具有公益性質的研究平臺,兩者在分工上又各有側重,定位比較明確。如果從企業層面而言,大陸的研發能力應優于臺灣,但在行業層面看臺灣做得更好一些。
(2) 行業企業間的聯系交流比較緊密。據了解,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每個季度都要召開1次常務理事會和1次理事會,研究有關境內外市場、行業內協調等問題。此外,臺灣機床企業每年多次境外參展也多是集中組團出展。在世界各地較大的機床展上,我們都能夠看到臺灣展團的身影。
2、 臺灣機床企業的國際營銷能力突出
多數臺灣企業的規模都不大,產品檔次也比不上日本和德國產品,似乎并不具備國際營銷的優勢。但臺灣機床多年來卻暢銷于世界各地,并創立了較好的聲譽。原因在于臺灣內銷市場很小,機床產業一開始就定位于國際市場,否則無法生存和發展。在此定位之下,經過長期努力,國際營銷能力越來越強。這其中,產品的合理定位、代理商渠道的建設、行業整體的協同效應自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大陸機床企業一般覺得難以承擔國際營銷的費用和風險,認為自己的產品檔次不適合出口等等,即使國內市場需求一再萎縮,也邁不出國際營銷的步伐。我們應該從臺灣同行的做法受到有益的啟示。
3、 臺灣機床企業的管理更為務實高效
從我們考察的幾家臺灣機床企業看,他們的企業管理非常務實高效。臺灣機床企業規模小、專業化強、業務鏈短、用人精干、效率高;企業經營者熟悉世界市場和國際營銷,精通業務,擅長經營管理;企業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推行適用現代化管理方法,以盈利為目的,處處精打細算;重視企業文化,注意提高職工素質,重視針對性培訓,嚴格考核,按勞取酬,激發員工積極性。

二、精密機械發展研究中心的啟示
臺灣精密機械發展研究中心(PMC)于1993年由政府出資40%、臺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以機床行業基金名義出資60%成立,是非盈利的公益型組織,其定位是機床業界整體的研發中心。目前除總部外還有3個基地,共265人。該中心董事會有15名董事,其中5名來自政府,5名來自大學,5名來自行業企業。董事會的構成,充分體現了這個中心的公益性和為行業發展服務的使命。臺灣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的公共技術研發機構,如紡織機械發展研究中心、塑料機械發展研究中心、印刷機械發展研究中心等等。
董事會為該中心規定的任務是:“深耕技術,量產人才。”中心的業務分為科研和培訓兩大板塊。該中心的科研項目一部分來自于政府委辦(科技專項),另一部分來自于企業委托,還有一部分是自主開發。在政府、學界和業界間客觀上起著橋梁的作用。中心的業務類型包括檢驗測試、資訊服務和開發設計。其中機床檢測是該中心的傳統服務項目,至今已檢測15000多臺各類機床。近年來,五軸加工中心、工業機器人和自動生產線的研發項目逐漸增多。我們在現場看到切削震動、主軸動態特性等基礎性試驗項目,也看到了該中心和企業合作開發的五軸加工中心等。該中心還承擔著行業標準制訂、產品質量檢測方面的第三方角色。
臺灣機床業一直處于人才缺乏狀態,各家企業門口長年懸掛著招人的牌子,因此該中心有“量產人才”的使命。該中心培訓業務主要涉及工程師和工人兩類:工程師培訓主要針對新入職的大學畢業生,培訓分為機械、電控、品管和組裝4類。技術工人培訓有刮研等關鍵通用技術工種的課程。考察過程中,該中心為我們播放了刮研培訓班的短片,說明如何通過科學化的培訓,使工人用1周時間就能達到師傅帶徒弟方式1年后才能達到的技能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