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負利率時代或將迎來常態化——9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經濟數據顯示,8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0%,創出去年8月以來的新高。而在央行8月2...
負利率時代或將迎來常態化——9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經濟數據顯示,8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0%,創出去年8月以來的新高。而在央行8月26日啟動自去年底以來的第五次降息之后,與當前的1.75%存款基準利率(一年期)相比,意味著我國已經再次迎來實質利率為負的時代。所謂實際利率,亦即指減去通脹指數后的真實利率回報。之于當下而言,盡管從形式上講,算上存款利率的1.2倍上浮區間,當前我們還難言絕對進入負利率時代,但是,如果我們結合貨幣政策取向,可以說,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負利率時代均將伴隨著我們。
之所以如此判斷,這是因為,在我國實體經濟持續探底難振之下,無論是刺激投資,還是鼓勵消費,我國貨幣政策均需要維持寬松姿態,而這又將主要以低利率的形式體現。
不要以為,在持續5次降息之后(當前利率已是近10年新低),央行降息的空間已經不大。在任何時候,我們研判是否持續降息,其核心判準是,在通脹可承受的極限內,實體經濟是否已經得到提振?換言之,我們亦可以CPI和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是否維持相對均衡進行判斷,CPI和PPI兩者之間既存在關聯性,又存在延后性,兩者相比,PPI的走勢,更能代表實體經濟的內在需求。
而再次聚焦到8月份的經濟數據,我們遺憾地發現,在CPI創下一年來新高的情況下,PPI卻創下6年來新低(-5.9%),CPI與PPI的差值居然高達7.9個百分點,為近22年來最大差值。
CPI與PPI兩者之間并非是相對均衡,而是存在巨大偏離度,這表明在持續的貨幣寬松之下,我國實體經濟不僅沒有迎來企穩之勢,而且其探底之勢極有可能仍將持續。面對實體經濟的如此窘境,持續的低利率或將在未來維持較長一段時間,保守估計,在未來3-5年內,我國一年期定存基準利率或將觸及0.5%。
如果說,PPI增速>存款利率(一年期定存)> CPI增速,為我國經濟處于高速增長階段的常態,那么,在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高速增長,且持續探底未穩之下,在未來相當一段時期內,CPI增速>存款利率(一年期定存)>PPI增速將會成為新的常態。這是因為,在過去30年多間,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最為核心之處是投資刺激的拉動,而投資刺激的拉動,又以高儲蓄率做支撐,儲蓄率的企高不僅以消費需求偏低為前提,還會相對壓低市場利率,而這最終又必然表現為PPI增速>存款利率(一年期定存)> CPI增速。
當然,在過去30多年間,亦有實質利率為負(存款利率 CPI增速)現象的出現,但在我國經濟已明確進入中高速增長、未來還將進入中速增長的情況下,內需拉動將會逐步取代投資拉動,成為我國經濟未來增長的新引擎,而在這種格局之下,實質利率為正的現象只可能是偶發性的,而絕無可能是常態性的。
其實,之于任何一個經濟體而言,其在高速增長階段實質利率為正,而在中速增長階段或中低速增長階段實質利率為負,這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所伴生的常識,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經歷過,亞洲四小龍已同樣經歷過,而決非是我國經濟增長變遷所獨有的現象。
只要稍具經濟增長常識,且能冷靜審視當下經濟現狀,對我國經濟已明確進入負利率時代,我們就不會產生任何無謂的質疑。而在我國經濟明確進入負利率時代之下,之于任何個體而言,這同時也意味著居民財富的重新配置必將進入加速階段,其多種表現形式的證券化特征,而非實體化特征亦必將加速顯現。而對于金融市場 的監管部門而言,在強化監管的前提下,盡快推動包括證券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的市場化改革,如此,不僅能夠為身處負利率時代下的個體,提供一個具備信用基礎的投資理財通道,而且更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提振實體經濟,兩者之間可以呈現出互為促進的良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