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40GW以上,其中中國實現10.6GW裝機規模,占據全球四分之一以上的市場;2014年,光伏行業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利好政策頻傳,被認為是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元...
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40GW以上,其中中國實現10.6GW裝機規模,占據全球四分之一以上的市場;2014年,光伏行業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利好政策頻傳,被認為是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元年。此外,招商銀行、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逐步放開光伏行業信貸限制,中民投、恒大等攜大筆資金入駐光伏,光伏技術迎來新一輪的爆發,業內紛紛看好光伏行業的涅槃重生。展望2015年,業內人士滿懷信心。2015年3月,國家能源局提出的“2015年17.8GW新增光伏裝機”規劃,為中國和全世界光伏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已實現光伏裝機達3.3GW,為17.8GW光伏裝機目標再添信心。對此,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光伏行業的春天將至,對于行業未來的長期發展,他們普遍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但是目前,一些光伏中下游廠商對于即將到來的多晶硅加工貿易手冊到期也表示了擔憂。
一、我國多晶硅行業發展現狀
1.雙反政策效果明顯,多晶硅企業好轉
去年初,商務部發布了對原產于美國、韓國、歐盟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反補貼最終裁定公告,并對自歐盟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貿易救濟措施,這些政策的執行效果非常顯著,我國加工貿易項下多晶硅進口量激增。
國內主流多晶硅企業2014年盈利好轉。國內最大的多晶硅企業江蘇中能2014年多晶硅毛利率達到23.4%;大全新能源毛利率達23.7%,特變電工2014年毛利率也增長到18.6%。
國內一線多晶硅企業已具備全球競爭力。中國一線多晶硅企業(江蘇中能、大全、特變電工等)已經具備了全球領先的成本競爭力,成本從雙反之前的25~30美元/公斤降低到10~15美元/公斤。
2.硅片企業和行業單獨作為一個環節生存很難
硅片行業在上游多晶硅與下游光伏電池組件之間求存,受到多方擠壓,單獨作為一個環節生存很難。以上游多晶硅企業為例,多數具有多晶硅與硅片的雙重產能,并且往往是硅片產能大于多晶硅產能,使得硅片企業無米下鍋。以硅片產能位居全球首位的GCL保利協鑫為例,其多晶硅產量6.7萬噸,其硅片產出高達近13GW,還需要從美國進口5000多噸的多晶硅來填補其硅片產出不足。且其硅片產能據說通過改造可以提升到15GW,這將壟斷國內和全球近40%的硅料和硅片市場。不僅如此,下游企業電池組件大廠也多數擁有自己的硅片車間。
3.主流硅片企業大多轉型出口高效單晶硅片
純硅片企業為了生存,紛紛轉型出口高效單晶硅片。隆基、中環、卡姆丹克、晶龍、陽光能源等中國五大單晶硅片企業,2014年出口創匯達8億美元,占總體硅片出口額的36%。這五大單晶硅片企業的特點和競爭力在于差異化、價值、高端路線,這也是這些單晶企業和行業免受常規多晶產品的同質化降價競爭,能夠獨善其身的緣由。
4.加工貿易手冊臨近失效,中下游廠商陷“四不敢”兩難境地
出于保護國內多晶硅行業正常競爭和貿易平穩發展的考慮,并進一步封堵我國貿易救濟措施的漏洞,商務部于2014年8月起暫停受理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但考慮到下游企業,決定給予加工貿易一年的延緩期。目前,加工貿易手冊臨近失效,中下游廠商面臨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被封堵的威脅,以及由此帶來的硅片、電池、組件毛利率大幅下降、企業陷入虧損等嚴重后果。電池組件受歐美雙反和多晶硅雙反、加工貿易多重夾擊。生存下來的電池組件企業大多具有出口和國家競爭力,出口占很大比重,高達80%左右。因此,中下游廠商目前陷入“不敢接單、不敢進口、不敢生產、不敢投資”的“四不敢”進退兩難境地。
二、禁止加工貿易政策帶來的不利影響
1.一旦禁止加貿,下游企業盈利能力整體減弱甚至虧損
目前,光伏中下游行業毛利率僅10%~15%,上游多晶硅行業毛利稍好于中下游,發展基本平衡。采用一般貿易方式后,很多企業盈利能力將大幅減弱甚至陷入虧損。
據測算,加工貿易如果改用一般貿易,企業將增加關稅(包括4%的關稅及反傾銷及反補貼稅)、增值稅及上述資金占用成本,其中尤其讓企業無法承受的是增值稅,這些稅務成本將會使企業采購成本至少上升18%以上,進而導致硅片成本增加8%以上,組件成本至少增加4%。這些成本增加將使企業完全失去國際競爭力,下游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將大幅減弱。禁止加工貿易將使得這些企業再次陷入零利潤甚或虧損。
2.一旦下游受傷,反過來傷及上游,最終傷害整體產業發展
目前,下游硅片、電池、組件年出口額遠大于原料進口額,2014年,下游硅片、電池組件總出口額達150多億美元,而同期硅料進口額約20億美元。且下游產業帶動了國內就業,就業人數是上游的十幾倍,投資額也遠大于上游。
如果下游受虧損減產或者轉移產能后,與上游產業相比損失更大,會反過來連累上游原料企業盈利,最終傷害產業整體發展。
全球排名第一的組件廠商天合,其2014年實現收入22.9億美元,凈利潤5911萬美元,凈利率不足3%。如采用一般貿易,企業將減少利潤近4500萬美元,基本無利可圖。如果美國的雙反稅率再加碼19%左右,企業將舉步維艱。
全球排名第二的組件廠商英利,自2011年以來持續虧損,2014年虧損額達2.095美元,四年間累計虧損已達15億美元。假如加工貿易轉為一般貿易,考慮長單的不得不執行,英利將為此至少增加成本4000萬美元,這將致使其扭虧為盈之路變得更加艱難。
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片廠商隆基,其2014年銷售額達36.8億元,凈利潤2.93億元,利潤率不足8%。假如加工貿易轉為一般貿易,隆基的利潤將至少減少26%,合計近1500萬美元。
全球排名第二的單晶硅片廠商中環,其2014年產值高達近50億元,凈利潤1.3億元,利潤率不足3%。如果多晶硅進口加工貿易被禁止,他們的利潤將至少減少5300萬美元,直接導致其陷入虧損。
另一家領先單晶硅片廠商卡姆丹克也面臨同樣的境地:公司目前還處于虧損中。2014年虧損近1500萬美元。加工貿易暫停令將使企業雪上加霜。
3.禁止加貿將弱化高效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目前,海外進口硅料普遍工藝性能穩定,純度較高,使高效P型硅片具備發展空間,高效N型硅片性能更穩定,國內多晶硅質量上無法滿足要求。英利、天合、晶澳、隆基、中環等是前幾大多晶硅進口商,而國內高效產品也是出自這幾家主要供應商,其多晶硅料嚴重依賴海外進口。
一旦關閉加工貿易,這些廠商將不得不采用一般貿易方式高價進口硅料,這將導致高效光伏產品的成本增加,不利于我國高效產品供應商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拉大我國在高效產品上與海外廠商之間的差距。
三、應延續加工貿易,給企業和行業政策定心丸
目前,多晶硅雙反、暫停加工貿易和歐美新一輪雙反使得國內光伏中下游企業受雙頭夾擊,已經牽涉300多個地級市,全國近30個省市、萬億資產、百萬人的就業、千萬人的家庭和社區。全國還有幾百多個100~300MW的電池組件中下企業處于無法生存的狀態。
商會與光伏中下游企業和行業一起呼吁國家相關部門能夠及早體察民情,采取有效措施,在適當保護國內多晶硅產業發展的同時,更要照顧到中下游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力促雙贏,應繼續延續加工貿易,給企業和行業政策定心丸。